0 前言 | 第1-69页 |
1 右江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特征 | 第8-26页 |
1.1 概述 | 第8-10页 |
1.1.1 盆地的大地构造位置 | 第8页 |
1.1.2 区域地层概况 | 第8-10页 |
1.2 沉积体系与沉积相 | 第10-14页 |
1.2.1 碳酸盐台地体系 | 第10页 |
1.2.2 生物礁和碎屑流沉积 | 第10页 |
1.2.3 深水—次深水台盆及盆地体系 | 第10-11页 |
1.2.4 陆源碎屑浊流沉积盆地体系 | 第11-14页 |
1.3 浊积岩系的物源区和沉积构造背景分析 | 第14-20页 |
1.3.1 物源区分析 | 第14-15页 |
1.3.2 沉积构造背景分析 | 第15-20页 |
1.4 盆地的沉降史 | 第20-21页 |
1.5 盆地的热演化史 | 第21-23页 |
1.6 盆地沉积—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 | 第23-26页 |
2 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 | 第26-47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6页 |
2.2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第26-47页 |
2.2.1 矿区地质概况 | 第26-30页 |
2.2.2 硅质岩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 第30-34页 |
2.2.3 矿体形态及特征 | 第34-37页 |
2.2.4 矿石物质组成 | 第37-44页 |
2.2.5 矿石组构 | 第44-45页 |
2.2.6 成矿期次 | 第45-47页 |
3 典型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47-62页 |
3.1 微量元素特征 | 第47页 |
3.2 稀土元素特征 | 第47-50页 |
3.3 稳定同位素特征 | 第50-57页 |
3.3.1 硫同位素 | 第50-53页 |
3.3.2 碳、氧同位素 | 第53-54页 |
3.3.3 铅同位素 | 第54-55页 |
3.3.4 氢、氧同位素 | 第55-57页 |
3.4 成矿流体特征 | 第57-62页 |
3.4.1 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类型 | 第57-60页 |
3.4.2 成矿流体的成分特征 | 第60页 |
3.4.3 成矿流体的盐度和密度 | 第60-62页 |
4 沉积盆地演化与金成矿作用分析:讨论与总结 | 第62-69页 |
4.1 矿床的同生沉积—准同生成岩特征 | 第62-63页 |
4.2 盆地的岩相古地理对矿床分布的控制 | 第63页 |
4.3 沉积岩石的物性特征对金矿化的影响 | 第63-65页 |
4.3.1 含金地层的岩石粒度及比表面 | 第64页 |
4.3.2 含金地层岩石孔隙度、渗透率、抗压强度及热导率对流体运移影响 | 第64-65页 |
4.4 同沉积断裂对成矿流体运移的制约 | 第65页 |
4.5 盆地演化过程中金成矿作用分析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图版 | 第73-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