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9页 |
|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边坡稳定性研究方法与进展 | 第11-15页 |
| ·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2 隧道洞口边坡破坏模式及极限平衡分析 | 第19-46页 |
| ·影响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的因素 | 第19-32页 |
| ·地层与岩性 | 第19-20页 |
| ·地质构造和地应力 | 第20-21页 |
| ·岩体结构 | 第21-26页 |
| ·工程施工的影响 | 第26-28页 |
| ·水的作用 | 第28-29页 |
| ·振动的作用 | 第29-31页 |
| ·其它因素 | 第31-32页 |
| ·隧道洞口边坡破坏模式 | 第32-36页 |
| ·破坏模式原理 | 第32页 |
| ·隧道洞口边坡破坏模式 | 第32-36页 |
| ·隧道洞口边坡极限平衡分析模型 | 第36-44页 |
| ·极限平衡基本原理 | 第37-39页 |
| ·坡面正交型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分析 | 第39-42页 |
| ·坡面平行型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分析 | 第42-44页 |
| ·小结 | 第44-46页 |
| 3 坡面平行型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46-81页 |
| ·分析方法 | 第46-54页 |
| ·有限元法概述 | 第46-47页 |
| ·拉格朗日元法及FLAC 软件 | 第47-51页 |
| ·隧道洞口边坡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1-54页 |
| ·坡面平行型隧道洞口边坡岩体力学特征分析 | 第54-61页 |
| ·分析模型 | 第54页 |
| ·应力分布特征 | 第54-56页 |
| ·位移分布特征 | 第56-57页 |
| ·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57-61页 |
| ·坡面平行型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78页 |
| ·开挖方式的影响 | 第61-66页 |
| ·边坡坡度的影响 | 第66-72页 |
| ·隧道埋深的影响 | 第72-78页 |
| ·坡面平行型隧道洞口边坡破坏治理措施研究 | 第78-80页 |
| ·小结 | 第80-81页 |
| 4 坡面正交型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81-103页 |
| ·大坪隧道地质条件 | 第81-83页 |
| ·地形、地貌 | 第81页 |
| ·地层及岩性 | 第81-82页 |
| ·地质构造 | 第82页 |
| ·隧道进口段地质情况 | 第82-83页 |
| ·数值模拟模型 | 第83-87页 |
| ·FLAC3D 建模过程 | 第83-84页 |
| ·模型参数 | 第84-85页 |
| ·开挖方式及支护方式 | 第85-86页 |
| ·分析方法 | 第86-87页 |
| ·天然状态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87-89页 |
| ·洞口刷坡后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89-92页 |
| ·隧道开挖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 第92-102页 |
| ·位移分析 | 第92-99页 |
| ·剪应力分析 | 第99-100页 |
| ·初期支护变形分析 | 第100-101页 |
| ·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101-102页 |
| ·小结 | 第102-103页 |
| 5 结论及展望 | 第103-105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3-104页 |
| ·展望 | 第104-105页 |
| 致谢 | 第105-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 附录 | 第110-112页 |
|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0页 |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110-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