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国外关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述评 | 第15-19页 |
·关于商业银行治理的特殊性的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和结构框架 | 第20-22页 |
第2章 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传统产权理论与超产权理论 | 第22-24页 |
·传统的产权理论 | 第22页 |
·超产权理论 | 第22-24页 |
·委托一代理理论与“内部人控制”理论 | 第24-25页 |
·委托一代理理论 | 第24-25页 |
·“内部人控制”理论 | 第25页 |
·银行治理理论的演进:从股东至上理论到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5-28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演进 | 第26-27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上市后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9-44页 |
·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的历史演进 | 第29-32页 |
·指令计划垂直式治理阶段(1949—1978) | 第29页 |
·行政式治理阶段(1978—1993) | 第29-30页 |
·公司法人治理萌芽阶段(1993—2004) | 第30-31页 |
·公司法人治理初级阶段(2004 年至现在) | 第31-32页 |
·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现状分析 | 第32-34页 |
·上市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的现实分析 | 第32-34页 |
·上市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 | 第34页 |
·上市后国有商业银行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 | 第34-42页 |
·委托—代理问题仍然存在 | 第35-37页 |
·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 | 第37-39页 |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 第39-40页 |
·国有商业银行监管效率低下 | 第40-42页 |
·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英美和德日治理模式对我国银行改革的借鉴 | 第44-51页 |
·英美银行治理结构模式一市场型银行治理结构模式 | 第44-45页 |
·德日银行治理结构模式一关系型银行治理结构模式 | 第45页 |
·两种典型治理结构比较分析及借鉴 | 第45-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上市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优化 | 第51-64页 |
·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优化模式及目标选择 | 第51-52页 |
·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 | 第52-57页 |
·明确控股股东中央汇金公司的定位 | 第52-53页 |
·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建设 | 第53-55页 |
·转换党委角色,加强监督考核 | 第55-56页 |
·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56-57页 |
·继续推进外部银行治理结构的建设 | 第57-63页 |
·发展外部市场约束 | 第57-58页 |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制度 | 第58-60页 |
·完善金融立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金融司法体系 | 第60-61页 |
·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有效性监管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案例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实践 | 第64-73页 |
·国有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实践分析 | 第64-69页 |
·国有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的不足和完善对策 | 第69-72页 |
·建立与银行业绩挂钩的董事薪金制度 | 第69-70页 |
·借鉴国际经验,成立独立董事协会 | 第70-71页 |
·建立完善的董事会信息报告制度 | 第71页 |
·建立董事会对高管人员的问责机制 | 第71-72页 |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董事产生机制 | 第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