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光缆破损监测系统前站设计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光缆故障监测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 ·光纤通信的发展概况 | 第11页 |
| ·光纤通信的优点 | 第11-12页 |
| ·我国光纤通信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 ·通信光缆自动化监测的意义及重要性 | 第13-14页 |
| ·通信光缆监测系统介绍 | 第14-15页 |
| ·光缆绝缘层监测发展情况概述 | 第15-16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光缆绝缘电阻监测意义及原理 | 第18-34页 |
| ·光缆简介 | 第18-21页 |
| ·光缆结构简介 | 第18页 |
| ·光缆分类 | 第18-19页 |
| ·光缆的缆芯 | 第19页 |
| ·光缆的护套 | 第19-21页 |
| ·现阶段光缆主要检测方法 | 第21-23页 |
| ·OTDR用途简介 | 第21页 |
| ·OTDR测试方法 | 第21-22页 |
| ·OTDR原理 | 第22-23页 |
| ·光缆绝缘电阻监测意义 | 第23页 |
| ·光缆护套地绝缘电阻下降原因 | 第23-25页 |
| ·光缆对地绝缘电阻监测的意义 | 第25-28页 |
| ·光缆绝缘层破损的危害 | 第25页 |
| ·我国通信光缆破损状况 | 第25-26页 |
| ·采用光缆护套对地绝缘自动监测的必要性 | 第26-28页 |
| ·国内外有关标准及执行 | 第28-30页 |
| ·相关标准 | 第28页 |
| ·标准执行 | 第28-30页 |
| ·现行光缆绝缘层绝缘电阻检测方法 | 第30-31页 |
| ·实施光缆护套对地绝缘自动监测的可行性 | 第3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监测系统概述 | 第34-41页 |
| ·整体监测系统组成 | 第34-36页 |
| ·监测中心 | 第34-35页 |
| ·远程监控系统 | 第35页 |
| ·光缆对地绝缘电阻自动监测系统 | 第35-36页 |
| ·监测系统概述 | 第36-40页 |
| ·监测系统工作过程 | 第36-38页 |
| ·监测系统电路设计指标 | 第38-39页 |
| ·本文所设计电路功能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第41-73页 |
| ·高压生成电路作用 | 第41-42页 |
| ·绝缘电阻测试概述 | 第41-42页 |
| ·高压生成电路 | 第42页 |
| ·拓扑选择原则 | 第42页 |
| ·Boost电路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42-43页 |
| ·Boost拓扑的工作模式 | 第43-52页 |
| ·连续导通模式分析 | 第44-46页 |
| ·连续与不连续导通模式的边界条件分析 | 第46-49页 |
| ·不连续导通模式分析 | 第49-52页 |
| ·CCM和DCM工作模式的比较 | 第52页 |
| ·主回路原件选择 | 第52-57页 |
| ·输出滤波电容的选择 | 第52-53页 |
| ·输出滤波电感的选择 | 第53-54页 |
| ·开关管选择 | 第54-56页 |
| ·续流二极管的选择 | 第56-57页 |
| ·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系统原理 | 第57-62页 |
| ·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系统结构 | 第57-58页 |
| ·反馈系统的参数 | 第58-62页 |
| ·开关电源的控制方式 | 第62-67页 |
| ·脉宽调制控制 | 第62-64页 |
| ·电压控制模式 | 第64-65页 |
| ·误差放大器电路 | 第65-67页 |
| ·升压电路辅助电路设计 | 第67-70页 |
| ·锯齿波电路 | 第67-68页 |
| ·开关管驱动电路设计 | 第68-69页 |
| ·过流保护电路 | 第69-70页 |
| ·继电器控制回路 | 第70-71页 |
| ·绝缘层放电电路 | 第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附录A 开关电源整体电路 | 第77-78页 |
| 附录B 上电继电器触发控制电路图 | 第78-79页 |
| 附录C 整体电路图 | 第79-81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