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9页 |
·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纳米二氧化钛的主要制备方法 | 第15-19页 |
·纳米二氧化钛应用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技术及研究进展 | 第23-37页 |
·固相萃取技术及研究进展 | 第23-30页 |
·固相微萃取技术及研究进展 | 第30-37页 |
·环境中重金属分离/富集及分析研究进展 | 第37-44页 |
·分离/富集材料 | 第38-41页 |
·分离/富集方法 | 第41-44页 |
·选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44-49页 |
·本研究的选题背景 | 第44-47页 |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47-49页 |
第二章 纳米TiO_2固相萃取与ICP-AES法联用分离/富集/分析环境中Cu(Ⅱ)、Mn(Ⅱ)和Ni(Ⅱ)及机理研究 | 第49-57页 |
·前言 | 第49页 |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仪器装置及主要工作条件 | 第49-50页 |
·仪器工作条件 | 第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4页 |
·介质酸度对吸附率的影响 | 第51页 |
·解吸条件 | 第51-52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52-53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53页 |
·静态吸附容量 | 第53页 |
·共存离子的干扰 | 第53-54页 |
·方法的检出限和精密度 | 第54页 |
·样品分析 | 第54页 |
·可能的机理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纳米TiO_2预分离/富集FAAS法同时测定Zn(Ⅱ)、Cu(Ⅱ)的研究 | 第57-65页 |
·前言 | 第57页 |
·实验部分 | 第57-58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7-58页 |
·仪器工作条件 | 第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2页 |
·酸度对吸附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解吸条件 | 第59-60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60页 |
·静态吸附容量Q_R | 第60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60-61页 |
·共存离子的干扰 | 第61页 |
·方法的检出限和精密度 | 第61-62页 |
·样品分析 | 第62页 |
·可能的机理 | 第62-63页 |
·不同测试手段比较 | 第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第四章 纳米TiO_2预分离/富集与FAAS法联用同时测定环境中痕量Cr(Ⅲ)和Cr(Ⅵ)的研究 | 第65-71页 |
·前言 | 第65页 |
·实验部分 | 第65-66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65-66页 |
·仪器工作条件 | 第66页 |
·实验方法 | 第6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6-68页 |
·pH值的影响 | 第66-67页 |
·Cr(Ⅲ)的洗脱 | 第67页 |
·Cr(Ⅲ)对Cr(Ⅵ)吸附的影响 | 第67页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67-68页 |
·检量线、检出限、精密度 | 第68页 |
·分析应用 | 第68页 |
·可能的机理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纳米二氧化钛固相萃取与FAAS法联用分离/富集/分析环境中痕量Mo(Ⅵ)的研究 | 第71-77页 |
·前言 | 第71页 |
·实验部分 | 第71-72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71-72页 |
·仪器工作条件 | 第72页 |
·实验方法 | 第7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2-75页 |
·酸度对吸附率的影响 | 第72-73页 |
·解吸条件的影响 | 第73-74页 |
·解脱振荡时间的影响 | 第74页 |
·吸附容量 | 第74页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74-75页 |
·方法的检出限和精密度 | 第75页 |
·分析应用 | 第75页 |
·吸附机理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第六章 负载型二氧化钛固相萃取与FAAS法联用分离/富集环境中Cd(Ⅱ)和Cu(Ⅱ)的研究 | 第77-85页 |
·实验部分 | 第77-78页 |
·仪器装置及主要工作条件 | 第77-78页 |
·试剂和标准溶液 | 第78页 |
·负载型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 | 第78页 |
·吸附实验 | 第7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8-84页 |
·负载型纳米二氧化钛的表征 | 第78-80页 |
·纳米二氧化钛负载量的测定 | 第80页 |
·pH值对吸附的影响 | 第80-81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81页 |
·金属离子的洗脱 | 第81-82页 |
·静态吸附容量Q_R | 第82页 |
·负载型纳米二氧化钛的再生性能 | 第82页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82-83页 |
·检出限和精密度 | 第83页 |
·分析应用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第七章 负载型二氧化钛固相萃取与FAAS法联用分离/富集/分析环境中痕量Cr(Ⅲ)和Mn(Ⅱ)的研究 | 第85-91页 |
·实验部分 | 第85-86页 |
·仪器装置及主要工作条件 | 第85页 |
·试剂和标准溶液 | 第85-86页 |
·负载型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 | 第86页 |
·吸附实验 | 第8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6-90页 |
·pH值对吸附的影响 | 第86-87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87页 |
·金属离子的洗脱 | 第87-88页 |
·静态吸附容量Q_R | 第88页 |
·负载型纳米二氧化钛的再生性能 | 第88页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88-89页 |
·检出限和精密度 | 第89页 |
·分析应用 | 第89-90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第91-95页 |
·主要创新及结论 | 第91-92页 |
·展望 | 第9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