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效果与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8-13页 |
·水体富营养化及成因 | 第8页 |
·水体生态修复 | 第8-10页 |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 第10页 |
·湖滨带简介 | 第10-11页 |
·五里湖基本情况 | 第11-12页 |
·五里湖污染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湖泊污染情况 | 第13页 |
·湖泊水体微生物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人工湿地系统 | 第14页 |
·城市湿地公园 | 第14-16页 |
·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立题意义 | 第16页 |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人工湿地修复效果 | 第18-26页 |
·前言 | 第18页 |
·蠡湖公园概况 | 第18-19页 |
·实验方法及材料 | 第19-21页 |
·采样时间和采样点布设 | 第19页 |
·试剂与材料 | 第19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19页 |
·水质指标监测方法 | 第19-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5页 |
·水体COD_(Mn) 及TP 修复效果 | 第21-22页 |
·水体TN 及溶解氧修复效果 | 第22-23页 |
·水体NH_4~+-N 及透明度修复效果 | 第23-24页 |
·水温及pH 值的变化 | 第24页 |
·水体细菌总数变化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生态修复效果及水质指标分析 | 第26-37页 |
·前言 | 第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采样点布设 | 第26-27页 |
·试剂与材料 | 第27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7页 |
·水质监测方法 | 第27页 |
·统计分析 | 第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5页 |
·各分类区水质指标状况 | 第27-29页 |
·监测数据正态分析 | 第29-32页 |
·水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32-34页 |
·指标聚类分析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评价 | 第37-46页 |
·前言 | 第37页 |
·实验方法与材料 | 第37-38页 |
·采样时间与采样点布设 | 第37-38页 |
·试剂与材料 | 第38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8页 |
·水质监测方法 | 第38页 |
·评价指标选取 | 第38-40页 |
·水质指标的因子分析——主成份分析 | 第38-40页 |
·水质指标重要度排序 | 第40页 |
·灰色聚类法评价水体富营养化 | 第40-44页 |
·监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41页 |
·评价标准的标准化处理 | 第41-42页 |
·指标白化函数的建立 | 第42-43页 |
·计算聚类权重值 | 第43-44页 |
·聚类系数及聚类结果 | 第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