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国际条约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立法比较 | 第12-21页 |
第一节 《巴黎公约》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防止驰名商标的抢注 | 第12-16页 |
一、《巴黎公约》的发展史 | 第12-13页 |
二、《巴黎公约》对驰名商标保护的立法规定 | 第13页 |
三、《巴黎公约》在驰名商标保护上的意义和不足 | 第13-16页 |
第二节 《TRIPS》协议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扩大到非类似商品和服务 | 第16-18页 |
一、《TRIPS》协议的立法背景 | 第16-17页 |
二、《TRIPS》协议在驰名商标保护方面的立法规定 | 第17-18页 |
三、《TRIPS》协定在驰名商标保护方面的突出贡献 | 第18页 |
第三节 《联合建议》(Joint Recommendation)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从混淆到淡化 | 第18-21页 |
一、《联合建议》的立法规定 | 第18-19页 |
二、比较《联合建议》和《巴黎公约》不同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淡化理论在驰名商标保护上的运用 | 第21-33页 |
第一节 淡化的概述 | 第21-26页 |
一、淡化的定义 | 第21-22页 |
二、淡化的特征 | 第22页 |
三、驰名商标淡化行为的表现形式 | 第22-24页 |
四、由联想而导致的淡化 | 第24-26页 |
第二节 研究各国商标反淡化的立法 | 第26-29页 |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反淡化立法 | 第26-28页 |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反淡化立法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淡化理论在实践过程中模糊和争议的焦点 | 第29-33页 |
一、"玷污"是否属于淡化行为 | 第29-30页 |
二、"淡化之虞"和"实际淡化" | 第30-33页 |
第三章 我国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立法和实践 | 第33-43页 |
第一节 我国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的立法沿革 | 第33-35页 |
第二节 《商标法》对我国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 第35-37页 |
一、对未在我国注册的驰名商标的保护 | 第35-36页 |
二、对已在我国注册的驰名商标的保护 | 第36-37页 |
三、驰名商标所有人享有特殊期限的排他权 | 第37页 |
四、禁止将他人的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使用 | 第37页 |
第三节 驰名商标的淡化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 第37-43页 |
一、将他人驰名商标作为商号使用 | 第39-40页 |
二、将他人驰名商标或与之相似的商标用在非相同或不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 | 第40页 |
三、将他人驰名商标用于商品的包装、装潢 | 第40-41页 |
四、驰名商标淡化为通用名称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我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的完善 | 第43-53页 |
第一节 我国驰名商标淡化理论的规范化 | 第43-49页 |
一、在淡化领域存在的问题 | 第43页 |
二、积极提倡中国对淡化理论予以立法 | 第43-49页 |
第二节 我国驰名商标保护的立法建议 | 第49-53页 |
一、驰名商标保护中要遵循利益平衡原则 | 第49-50页 |
二、驰名商标认定主体和认定程序上的确立 | 第50-51页 |
三、强化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引入惩罚性条款 | 第51-52页 |
四、建议采纳专家证据 | 第52页 |
五、设立企业名称登记制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