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一 猪流感病毒结构 | 第14-15页 |
二 猪流感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15-19页 |
(一) 病毒蛋白 | 第15-18页 |
1 血凝素(HA) | 第15-16页 |
2 神经氨酸酶(NA) | 第16页 |
3 核蛋白(NP) | 第16页 |
4 基脂蛋白(M) | 第16-17页 |
5 聚合酶蛋白(PA、PB1和PB2) | 第17页 |
6 非结构蛋白(N S1和N S2) | 第17-18页 |
(二) 生物学特性 | 第18-19页 |
1 血凝特性 | 第18页 |
2 抗原性 | 第18页 |
3 增殖特性 | 第18-19页 |
三 猪流感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四 猪流感病毒诊断 | 第20-23页 |
·病毒分离技术 | 第20-21页 |
·琼脂扩散(AGP)技术 | 第21页 |
·血凝(HA)和血凝抑制(H1)技术 | 第21页 |
·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 | 第21-22页 |
·荧光抗体(IF)技术 | 第22页 |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 第22页 |
·PCR技术 | 第22-23页 |
五 猪流感的危害及公共卫生意义 | 第23页 |
六 猪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灭活疫苗 | 第23-24页 |
·亚单位疫苗 | 第24-26页 |
·基因免疫 | 第26-27页 |
·病毒活载体疫苗 | 第27-28页 |
七 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实验1:广西猪群H1和H3亚型猪流感病毒抗体水平的监测 | 第29-39页 |
1 材料 | 第29-30页 |
·猪流感H1诊断试剂: | 第29页 |
·检测样品 | 第29页 |
·引物合成 | 第29-30页 |
2 方法 | 第30-31页 |
·血清样品中抗体的检测 | 第30页 |
·血凝抑制(HI)试验方法抗体检测 | 第30页 |
·ELISA方法抗体检测 | 第30页 |
·PCR的方法检测病料中的病原 | 第30-31页 |
·病料中总RNA的抽提 | 第30-31页 |
·SIV目的基因片段扩增 | 第31页 |
3 结果 | 第31-37页 |
·规模猪场SIV抗体情况 | 第31-32页 |
·散养户不同年龄阶段猪的SIV抗体水平 | 第32-33页 |
·HI和ELISA检测H1亚型猪流感抗体符合率 | 第33-34页 |
·禽流感病毒H5和H9亚型抗体检测 | 第34页 |
·SIV的RT-PCR检测 | 第34-35页 |
·不同市SIV感染情况 | 第35-37页 |
·组织病料为检测样品 | 第35-36页 |
·鼻腔棉拭子为检测样品 | 第36-37页 |
4 讨论 | 第37-39页 |
实验2:NA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9-53页 |
1 材料 | 第39-41页 |
·病料 | 第39页 |
·试剂 | 第39页 |
·载体和感受态细胞 | 第39-40页 |
·主要仪器 | 第40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40页 |
·应用液的配制 | 第40-41页 |
2.方法 | 第41-47页 |
·实验方案 | 第41-42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42页 |
·病原体的RNA提取 | 第42页 |
·NA基因RT-PCR的扩增 | 第42-43页 |
·cDNA的制备 | 第42页 |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42-43页 |
·PCR产物的克隆 | 第43-45页 |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43页 |
·纯化PCR产物的克隆 | 第43-44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DH5α,BL21(DE3)) | 第44页 |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44页 |
·重组质粒的筛选 | 第44-45页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45页 |
·目的基因序列测序鉴定与分析 | 第45-46页 |
·目的基因序列的测定 | 第45-46页 |
·目的基因测序结果分析 | 第46页 |
·目的基因核苷酸、氨基酸的序列比较 | 第46页 |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6-47页 |
·pMD18-NA,pET-32a(+)质粒的制备 | 第46页 |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酶切 | 第46-47页 |
·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第47页 |
3 结果 | 第47-51页 |
·NA基因的RT-PCR扩增 | 第47-48页 |
·阳性产物克隆的PCR鉴定 | 第48-49页 |
·NA基因双酶切的鉴定 | 第49页 |
·目的基因序列的测定及其分析 | 第49-50页 |
·目的基因序列结果鉴定与分析 | 第49页 |
·目的基因同源性比较及分析 | 第49-50页 |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0-51页 |
4 讨论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件 | 第55-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