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本文所用缩略词表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 第16-40页 |
1.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 第17-25页 |
·盐胁迫与活性氧 | 第17-19页 |
·盐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9-24页 |
·盐胁迫与离子毒害 | 第24-25页 |
2.植物响应盐胁迫的有效机制 | 第25-38页 |
·有效的抗氧化系统 | 第25-28页 |
·有效的热耗散途径 | 第28-30页 |
·CEF1在盐胁迫中的作用 | 第30-32页 |
·状态转换在盐胁迫中的作用 | 第32-35页 |
·有效的离子解毒方法 | 第35-37页 |
·渗透调节物质在盐胁迫中的作用 | 第37-38页 |
2.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8-40页 |
第二章 不同耐盐性大豆响应盐胁迫的光合调控机制 | 第40-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6页 |
·实验材料与培养方法 | 第41-42页 |
·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42页 |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 第42页 |
·叶绿素荧光参数和CO_2响应曲线的测定 | 第42-43页 |
·叶片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 第43页 |
·叶片Rubisco活性的测定 | 第43-44页 |
·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rbcL的表达差异 | 第44-45页 |
·叶片RNA的提取,反转录及rbcL基因的PCR检测 | 第45页 |
·统计分析 | 第45-46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46-56页 |
·盐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盐胁迫对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第47-51页 |
·盐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51-52页 |
·盐胁迫对Rubisco活性的影响 | 第52-55页 |
·盐胁迫对Rubisco大亚基转录及表达的影响 | 第55-56页 |
3.讨论 | 第56-59页 |
4.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盐胁迫对不同耐盐大豆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60-82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61-65页 |
·材料培养 | 第61页 |
·H_2O_2含量的测定 | 第61页 |
·叶片中H_2O_2的检测 | 第61-62页 |
·超氧自由基(O_2~(?))产生速率的测定 | 第62页 |
·脂质过氧化程度的测定 | 第62-63页 |
·电导率的测定 | 第63页 |
·抗氧化酶的提取与活性测定 | 第63-64页 |
·SOD,POD,CAT同工酶活性检测 | 第64页 |
·Na~+、K~+含量的测定 | 第64-65页 |
·蛋白含量测定 | 第65页 |
·数据分析 | 第65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65-76页 |
·盐胁迫下不同耐盐大豆O_2~(?)产生速率和H_2O_2的累积 | 第65-68页 |
·膜脂过氧化程度 | 第68页 |
·盐胁迫下叶片渗透率的变化 | 第68-70页 |
·盐胁迫对不同耐盐大豆SOD,POD,CAT活性的影响 | 第70-72页 |
·盐胁迫对不同耐盐大豆SOD,POD,CAT同工酶的影响 | 第72-74页 |
·盐胁迫对大豆体内离子含量的影响 | 第74-76页 |
3.讨论 | 第76-81页 |
4.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四章 ASC-GSH循环在不同耐盐大豆响应盐胁迫中的作用 | 第82-102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83-87页 |
·材料培养 | 第83页 |
·酶液提取 | 第83页 |
·APX活性测定 | 第83-84页 |
·GR活性测定 | 第84页 |
·MDHAR及DHAR活性测定 | 第84页 |
·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的提取 | 第84-85页 |
·氧化型/还原型AsA含量的测定 | 第85页 |
·氧化型/还原型GSH含量的测定 | 第85-86页 |
·完整叶绿体的提取 | 第86页 |
·细胞质及叶绿体中GR蛋白的Western检测 | 第86-87页 |
·蛋白含量测定 | 第87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87-97页 |
·盐胁迫对不同耐盐大豆APX和GR活性的影响 | 第87-89页 |
·盐胁迫对不同耐盐大豆MDHAR及DHAR滑性的影响 | 第89-90页 |
·盐胁迫对不同耐盐大豆ASC和DHA含量的影响 | 第90-93页 |
·盐胁迫对不同耐盐大豆GSH和GSSG含量的影响 | 第93-94页 |
·盐胁迫对不同耐盐大豆ASC/DHA和GSH/GSSG的影响 | 第94-96页 |
·盐胁迫对不同耐盐大豆GR含量的影响 | 第96-97页 |
3.讨论 | 第97-100页 |
4.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五章 CEF1和LHCII磷酸化在大豆耐盐中的作用 | 第102-116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5页 |
·实验材料 | 第103页 |
·实验方法 | 第103-105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105-112页 |
·作用光关闭后叶绿素荧光的瞬间上升 | 第105-108页 |
·盐胁迫对大豆F_v/F_m的影响 | 第108页 |
·盐胁迫对大豆离体类囊体膜LHCII磷酸化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ATP等外界磷酸化条件对离体类囊体膜LHCII磷酸化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光合电子传递抑制剂对离体类囊体膜LHCII磷酸化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3.讨论 | 第112-114页 |
4.本章小节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及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116-119页 |
1.本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第116-117页 |
2.未来可能的研究动态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42页 |
附录 | 第142-14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2页 |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的研究课题 | 第142-143页 |
致谢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