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情本思想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引言 | 第11-15页 |
| 第1章 《红楼梦》情本思想的历史情境 | 第15-28页 |
| ·传统信仰的危机 | 第15-22页 |
| ·儒家信仰的失效 | 第15-18页 |
| ·道家信仰的虚幻 | 第18-20页 |
| ·贾宝玉的孤寂 | 第20-22页 |
| ·晚明的尊情思潮 | 第22-28页 |
| ·汤显祖的“至情”说 | 第22-24页 |
| ·冯梦龙的“情教”说 | 第24-28页 |
| 第2章 《红楼梦》情本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28-43页 |
| ·道家:本性与重情 | 第29-32页 |
| ·老庄的自然人性论 | 第29-30页 |
| ·魏晋玄学的重情 | 第30-32页 |
| ·王阳明:“心体”之重建 | 第32-35页 |
| ·心即理 | 第32-34页 |
| ·性情合一 | 第34-35页 |
| ·王艮:“身本”之确立 | 第35-37页 |
| ·安身立本 | 第35-36页 |
| ·良知现成 | 第36-37页 |
| ·李贽:去善从真 | 第37-40页 |
| ·“童心”说 | 第37-39页 |
| ·自然情欲论 | 第39-40页 |
| ·刘宗周、黄宗羲:即情即性 | 第40-43页 |
| ·指情言性 | 第40-41页 |
| ·离情无以见性 | 第41-43页 |
| 第3章 《红楼梦》情本思想的具体内容 | 第43-66页 |
| ·“情”之正源 | 第43-47页 |
| ·字形结构 | 第43-44页 |
| ·原初意义 | 第44-47页 |
| ·红楼释“情” | 第47-59页 |
| ·前人的理解 | 第47-48页 |
| ·“情”是感情与情愫 | 第48-50页 |
| ·“情”是人的特性 | 第50-55页 |
| ·“情”是价值观和世界观 | 第55-58页 |
| ·“情”是形而上之道 | 第58-59页 |
| ·“情本”要义 | 第59-66页 |
| ·关于“本体论” | 第60-61页 |
| ·“情”何以作为本体 | 第61-62页 |
| ·情本论构建的内在理路 | 第62-66页 |
| 第4章 《红楼梦》情本思想的价值及其局限 | 第66-72页 |
| ·批判和重建 | 第66-69页 |
| ·儒道信仰的不可信 | 第66-68页 |
| ·“情”何以支起新的信仰 | 第68-69页 |
| ·情本乌托邦的幻灭 | 第69-72页 |
| ·情的个体性局限 | 第69页 |
| ·社会条件的制约 | 第69-70页 |
| ·独善其身的理论局限 | 第70页 |
| ·情感对个体心灵的戕害 | 第70-72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