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周边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41页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进展第13-20页
     ·研究历史及现状第13-19页
     ·发展趋向与展望第19-20页
   ·潜山油气藏研究进展第20-28页
     ·潜山与古潜山第20-21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1-27页
     ·未来发展趋势第27-28页
   ·选题依据、来源及目的意义第28-29页
   ·工区研究现状第29-34页
   ·研究任务、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4-38页
     ·研究任务第34-35页
     ·研究内容第35页
     ·技术路线第35页
     ·主要研究工作第35-38页
   ·创新点及主要成果第38-41页
     ·论文创新点第38-39页
     ·取得的主要成果第39-41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41-64页
   ·区域地层特征第41-49页
     ·地层层序第41-47页
     ·地层分布第47-49页
   ·区域构造特征第49-58页
     ·区域构造概况第49页
     ·区域构造形成与演化第49-51页
     ·断裂构造特征第51-55页
     ·主要构造带演化特征第55-58页
     ·区域性不整合面第58页
   ·岩相古地理第58-64页
第三章 寒武—奥陶系岩石学和沉积学特征第64-89页
   ·地层层序及岩性组合第64-72页
     ·寒武系地层特征第64-68页
     ·奥陶系地层特征第68-72页
   ·主要岩石类型及基本特征第72-77页
   ·岩石化学成分第77-81页
   ·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第81-85页
   ·沉积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第85-89页
第四章 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评价第89-131页
   ·储集空间形态特征第89-109页
     ·野外岩石露头裂缝发育特征第89-92页
     ·岩心裂缝精细描述第92-96页
     ·储集空间类型第96-100页
     ·孔隙发育及其结构特征第100-109页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第109页
   ·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第109-111页
   ·储集类型第111页
   ·储集性能分析第111-115页
   ·储层评价第115-131页
     ·评价依据与标准第115-116页
     ·储层分组评价第116-127页
     ·储层综合评价第127-131页
第五章 影响碳酸盐岩储集性能因素探讨第131-161页
   ·岩石化学成分第131-132页
   ·岩石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第132-134页
   ·成岩作用第134-141页
     ·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集性能的影响第134-139页
     ·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第139-141页
   ·地质构造作用第141-149页
     ·岩心裂缝发育规律第142-143页
     ·区域构造与裂缝发育第143页
     ·断裂构造发育规律第143-144页
     ·地质构造与裂缝发育的关系第144-149页
   ·古岩溶作用第149-155页
     ·岩溶作用的发育条件第150-151页
     ·岩溶作用的鉴别标志第151-155页
   ·埋藏有机溶蚀作用第155-161页
     ·关于埋藏有机溶蚀第155-157页
     ·埋藏有机溶蚀的特征标志第157-159页
     ·埋藏有机溶蚀的发育期次第159-160页
     ·埋藏有机溶蚀对储层建设的意义第160-161页
第六章 油气成藏模式第161-183页
   ·生储盖及圈闭条件第161-174页
     ·烃源岩条件第161-172页
     ·储层条件第172-173页
     ·盖层条件第173-174页
     ·圈闭条件第174页
   ·油气运聚特征第174-177页
   ·油气藏类型第177-179页
   ·油气成藏模式第179-181页
   ·成藏要素匹配关系第181页
   ·影响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第181-183页
第七章 勘探方向与目标优选第183-192页
   ·西南庄—柏各庄凸起第183-185页
     ·区块分析与评价第183-185页
     ·目标优选第185页
   ·老王庄—落潮湾凸起第185-189页
     ·有利成藏条件分析第185-189页
     ·勘探方向第189页
   ·马头营凸起第189-192页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第192-196页
   ·结论第192-193页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93-194页
   ·今后工作建议第194-196页
参考文献第196-208页
致谢第208-20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209页

论文共2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aC2-CHCl3(CCl4)体系制备微纳米碳球(管)及其结构表征
下一篇:地—井、井—地IP三维快速正反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