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0页 |
·棒材热连轧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5-20页 |
·近年来世界棒线材轧机的建设情况 | 第15-16页 |
·新建棒材轧机的技术特点 | 第16-19页 |
·我国棒材生产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 第19-20页 |
·塑性成形过程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 | 第20-28页 |
·粘塑性有限元法 | 第21-22页 |
·刚塑性有限元 | 第22-23页 |
·弹塑性有限元法 | 第23-25页 |
·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模拟与优化 | 第25-28页 |
·轧辊研究进展 | 第28-36页 |
·轧辊材料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高速钢轧辊 | 第30-31页 |
·高硼高速钢 | 第31-32页 |
·轧辊结构研究 | 第32页 |
·双金属复合辊套研究 | 第32-33页 |
·轧辊的主要生产工艺 | 第33-36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40页 |
第二章 棒材轧制过程弹塑性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 | 第40-60页 |
·非线性有限元 | 第40-42页 |
·几何非线性—变形的描述与数值解法 | 第42-46页 |
·总体的拉格朗日法(Total Lagrangian Method) | 第43-44页 |
·更新的拉格朗日法 | 第44-46页 |
·棒材热轧过程多物理场耦合模型 | 第46-50页 |
·三维热弹塑性有限元控制方程 | 第46-47页 |
·传热有限元模型 | 第47-49页 |
·耦合热弹塑性有限元模型 | 第49-50页 |
·热力耦合的边界条件 | 第50-51页 |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51-52页 |
·MARC中采用的热力耦合分析方法 | 第52-55页 |
·热力耦合方程的迭代求解 | 第55-59页 |
·迭代求解方法 | 第55-57页 |
·迭代收敛判据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棒材热轧过程大变形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60-75页 |
·轧制过程描述 | 第60-61页 |
·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61-63页 |
·模拟结果及讨论 | 第63-73页 |
·轧件温度场 | 第64-67页 |
·轧件应力场 | 第67-71页 |
·轧辊温度场与应力场 | 第71-72页 |
·总轧制力、摩擦力与扭矩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组合式轧辊的结构分析 | 第75-93页 |
·辊套式轧辊过盈量的初步确定 | 第75-77页 |
·轧制过程中轧辊温度与应力分析模型 | 第77-82页 |
·模拟过程的描述 | 第77-78页 |
·传热分析模型与边界条件 | 第78-79页 |
·热应力分析模型 | 第79-82页 |
·结果分析 | 第82-91页 |
·温度场分析结果 | 第82-84页 |
·过盈分析结果 | 第84-87页 |
·应力分析结果 | 第87-89页 |
·不同辊芯直径的比较 | 第89-91页 |
·小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 高硼高速钢双金属复合辊套轧辊研制 | 第93-130页 |
·轧辊失效分析 | 第93-96页 |
·轧辊的裂纹 | 第93-94页 |
·轧辊的磨损 | 第94-96页 |
·轧辊材料组织分析 | 第96-98页 |
·轧辊材料分析 | 第98-105页 |
·无限冷硬铸铁 | 第98-100页 |
·高铬铸铁 | 第100-101页 |
·高铬钢、高速钢、半高速钢轧辊 | 第101-105页 |
·硼及其化合物 | 第105-109页 |
·硼(boron)在钢中的作用 | 第105-107页 |
·硼化物 | 第107-109页 |
·高硼钢分析 | 第109-112页 |
·高硼高速钢研究 | 第112-122页 |
·合金元素及其作用 | 第112-117页 |
·铸造高硼高速钢的组织分析 | 第117-122页 |
·耐磨性对比试验 | 第122页 |
·热疲劳性能与热导率 | 第122页 |
·双金属辊套的生产 | 第122-125页 |
·双金属复合铸造 | 第122-123页 |
·结合界面的组织 | 第123-125页 |
·工业性试验结果 | 第125-127页 |
·综合效益评估 | 第127-128页 |
·产业化前景 | 第128-129页 |
·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130-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