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ENGLISH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31页 |
第1节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意义及其学术背景 | 第9-12页 |
第2节 国内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进展简述 | 第12-14页 |
第3节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界定及其相关术语 | 第14-18页 |
第4节 研究内容、资料来源 | 第18-24页 |
第5节 研究视角与方法 | 第24-28页 |
第6节 基本指导原則 | 第28页 |
第7节 总体思路与研究目标 | 第28-30页 |
第8节 论文篇章结构 | 第30-31页 |
第2章 方志在明清时期区域土地利用研究中的科学价值——以河南方志编纂体系与记载特征为中心 | 第31-48页 |
第1节 县级土地利用研究资料的选取 | 第31-32页 |
第2节 区域研究中"志"与"史"的差异性 | 第32-38页 |
第3节 县志、府志、通志之间的编纂关系与参证功能 | 第38-42页 |
第4节 方志在土地利用中的使用价值 | 第42-46页 |
第5节 方志的基本应用思路 | 第46-48页 |
第3章 历史土地数据研究进展及其相关问题 | 第48-60页 |
第1节 文献土地数据的可靠性与已有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 第48-50页 |
第2节 明清以来土地数字研究概况 | 第50-54页 |
第3节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本文关注的焦点 | 第54-56页 |
第4节 区域土地利用研究资料遴选与土地数字重建构想 | 第56-59页 |
第5节 历史土地数据研究基本指导思想 | 第59-60页 |
第4章 河南及周边区域明代土地清丈驱动机制与登记特征 | 第60-89页 |
第1节 明代华北土地登记数据的口径差异问题 | 第60-61页 |
第2节 明初华北的土地管理与中期土地清丈的驱动机制 | 第61-71页 |
第3节 明代华北土地清丈的动因与土地清册数据的特征 | 第71-77页 |
第4节 万历清丈及其对以后田赋数据的影响 | 第77-86页 |
第5节 明清华北土地登记特征及其实质 | 第86-89页 |
第5章 地税数据与地籍土地数据的登记关系 | 第89-114页 |
第1节 文献中的两种土地数据 | 第89-90页 |
第2节 地籍术语的演变及地籍图 | 第90-93页 |
第3节 地籍管理的嬗变过程 | 第93-96页 |
第4节 《鱼鳞图册》与税册登记的关系 | 第96-97页 |
第5节 文献中土地登记数据的度量特征 | 第97-104页 |
第6节 《鱼鳞图册》所载土地登记格式变迁 | 第104-113页 |
第7节 两种文献数据的关系及其应用价值 | 第113-114页 |
第6章 亩制差异对河南土地数据的影响及相关问题 | 第114-125页 |
第1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14-116页 |
第2节 亩制内涵的变化与土地登记体系的演变 | 第116-121页 |
第3节 登记体系对赋役制度的影响 | 第121-124页 |
第4节 登记体系识别在历史时期土地利用研究中的价值 | 第124-125页 |
第7章 基于县级耕地数据构成与赋税关系的实证研究——以万历十年以来商水县土地登记为例 | 第125-134页 |
第1节 有关历史时期耕地数据重建的基本问题 | 第125-126页 |
第2节 商水县万历《清丈地亩申文》及其资料背景 | 第126-127页 |
第3节 土地清丈方法与登记过程 | 第127-128页 |
第4节 田赋数据特征、登记过程及其关系变化 | 第128-130页 |
第5节 由纳税单位到实际耕地的推断 | 第130-132页 |
第6节 案例研究在土地数据重建中的误差参照作用 | 第132-134页 |
第8章 河南县级登记数据亩制特征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 第134-144页 |
第1节 县级土地登记数据的亩制问题 | 第134-135页 |
第2节 明清河南登记数据亩制差异及其演变 | 第135-136页 |
第3节 县级登记数据亩制的获取方式 | 第136-140页 |
第4节 登记数据亩制空间分异处理方法与特征分析 | 第140-143页 |
第5节 亩制在土地数据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思考 | 第143-144页 |
第9章 河南土地数据序列重建的可行性及时空分异特征 | 第144-165页 |
第1节 基本技术路线 | 第144-145页 |
第2节 乾隆时期府级分县土地重建数据序列特征 | 第145-147页 |
第3节 垦殖率分析 | 第147-159页 |
第4节 明清以来河南土地垦殖率断面空间分异特征 | 第159-164页 |
第5节 土地数据重建的可行性及其意义 | 第164-165页 |
第10章 河南土地数据重建的可靠性与历史遗留问题反思 | 第165-179页 |
第1节 已有耕地面积重建研究方法回顾 | 第165-166页 |
第2节 省级土地重建方法与修正结果分析 | 第166-169页 |
第3节 省级土地的重建在解读历史遗留土地问题中的作用 | 第169-171页 |
第4节 明代文献土地的登记特点 | 第171-174页 |
第5节 洪武二十六年河南土地数据新探 | 第174-176页 |
第6节 洪武二十六年河南土地数据评述 | 第176-178页 |
第7节 关于明代土地登记制度的思考 | 第178-179页 |
第11章 政区结构变迁下的明清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以河南西南部及其相邻区域土地开发的阶段性为例 | 第179-193页 |
第1节 流民涌动与明清荆襄地区开发的渐进性 | 第180-185页 |
第2节 明政府的流民安缉政策及其调整过程 | 第185-189页 |
第3节 荆襄地区新行政区划的形成 | 第189-192页 |
第4节 政区结构演变在区域土地利用中的宏观指标功能 | 第192-193页 |
第12章 土地利用变化的移民因素及其人文轨迹——以明初华北移民分姓现象为视角 | 第193-205页 |
第1节 传统社会的分姓现象与人口流动 | 第193-195页 |
第2节 明初华北的社会经济背景与移民动因 | 第195-198页 |
第3节 家谱等文献所见明代华北移民分派特征 | 第198-203页 |
第4节 土地利用驱动下积淀的移民文化 | 第203-205页 |
第13章 地方利益驱动下的土地陈报亩制变迁 | 第205-218页 |
第1节 典型县级土地登记变迁及其相关问题 | 第205-212页 |
第2节 登记亩制差异与插花错壤 | 第212-214页 |
第3节 地方政府在登记亩制变迁中的角色 | 第214-217页 |
第4节 亩制变迁在经济史研究中的价值与人文意义 | 第217-218页 |
第14章 新作物的引进及其在边际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以明清以来玉米别名的考证及其对种植结构影响为中心 | 第218-248页 |
第1节 玉米别称及其存在问题 | 第218-222页 |
第2节 明代河南方志所见玉麦记载及相关解释 | 第222页 |
第3节 明清以来河南方志所载玉麦与玉米等美洲作物序列特征 | 第222-237页 |
第4节 方志中最早的玉米记载及其它地区玉麦的描述 | 第237-241页 |
第5节 明清文集、医书、农书中的御麦记载 | 第241-243页 |
第6节 玉(御)麦所指与明清时期河南美洲作物种植状况 | 第243-245页 |
第7节 玉米在中国推广的阶段性及其相关动因 | 第245-247页 |
第8节 玉米别名识别的意义 | 第247-248页 |
第15章 河南历史土地利用集成案例研究——以晚清南阳县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分析为例 | 第248-268页 |
第1节 资料与处理方法 | 第248-249页 |
第2节 南阳县土地组合与土地利用格局 | 第249-259页 |
第3节 土地生产力与人口承载力分析 | 第259-267页 |
第4节 简短结语 | 第267-268页 |
第16章 历史土地利用研究理论与方法思考 | 第268-276页 |
第1节 全文技术路线与关注焦点回顾 | 第268-271页 |
第2节 明清区域土地利用研究的基本认识 | 第271-272页 |
第3节 历史时期土地利用研究理论与方法刍议 | 第272-276页 |
附录1.明清时期河南省断面土地(耕地)重建表 | 第276-282页 |
附录2.明清时期河南土地登记数据亩制一览表 | 第282-291页 |
附录3.明清以降河南方志载玉麦、玉米及同时期传入作物记载一览表 | 第291-298页 |
主要引证文献 | 第298-304页 |
已发表论文 | 第304-305页 |
致谢 | 第305-306页 |
后记 | 第306-3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