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框架 | 第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阐述 | 第13-25页 |
·城市记忆 | 第13-17页 |
·城市记忆概念的阐释 | 第13-14页 |
·城市记忆的特征 | 第14-15页 |
·城市记忆的构成要素 | 第15-16页 |
·城市记忆的层次 | 第16-17页 |
·老城区 | 第17页 |
·城市滨水绿地 | 第17页 |
·城市滨水区 | 第17页 |
·城市滨水绿地 | 第17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7-23页 |
·国内外滨水绿地相关研究与实践 | 第17-20页 |
·国内外城市记忆相关研究概述 | 第20-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及总结 | 第25-36页 |
·国外案例分析 | 第25-30页 |
·清溪川 | 第25-27页 |
·岬角公园 | 第27-30页 |
·国内案例分析 | 第30-34页 |
·中山岐江公园 | 第30-33页 |
·南京外秦淮河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老城区滨水绿地记忆要素分析 | 第36-42页 |
·有形的环境要素 | 第36-39页 |
·地形地貌 | 第36页 |
·植被 | 第36-37页 |
·历史性建筑及遗迹 | 第37页 |
·水工构筑物 | 第37-38页 |
·工业遗迹 | 第38-39页 |
·场地肌理 | 第39页 |
·无形的文脉要素 | 第39-41页 |
·文学作品 | 第39-40页 |
·民风民俗 | 第40页 |
·传统技艺 | 第40-41页 |
·历史事件 | 第41页 |
·传统生活及行为方式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基于城市记忆的老城区滨水绿地设计目标和原则 | 第42-46页 |
·设计目标 | 第42-43页 |
·记录场地所承载的历史信息 | 第42页 |
·营造具有城市记忆的景观空间 | 第42-43页 |
·寻求历史与现代的融合 | 第43页 |
·设计原则 | 第43-45页 |
·真实性原则 | 第43页 |
·延续性原则 | 第43-44页 |
·保护与更新相结合的原则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第六章 基于城市记忆的老城区滨水绿地设计策略 | 第46-61页 |
·针对有形环境要素的设计策略 | 第46-56页 |
·对地形地貌的尊重 | 第46-48页 |
·对原生植被的保留与重建 | 第48-49页 |
·对历史性建筑及遗迹的保护、恢复及更新(包括构筑物) | 第49-52页 |
·对工业遗迹的利用 | 第52-55页 |
·对场地肌理的延续和提炼 | 第55-56页 |
·针对无形文脉要素的设计策略 | 第56-59页 |
·文学作品中灵感的提取 | 第56-57页 |
·民俗活动的再现 | 第57页 |
·传统技艺的展示 | 第57-58页 |
·历史事件的记录 | 第58-59页 |
·传统生活与行为方式的体验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
第七章 滁州南湖公园四期景观设计实践 | 第61-77页 |
·项目概况 | 第61-64页 |
·项目区位概况 | 第61页 |
·历史沿革 | 第61-62页 |
·前期规划解读 | 第62-64页 |
·总体设计 | 第64-65页 |
·设计定位 | 第64页 |
·设计目标 | 第64页 |
·设计理念 | 第64页 |
·总体规划 | 第64-65页 |
·场地记忆要素分析 | 第65-69页 |
·有形的环境要素 | 第65-67页 |
·无形的文脉要素 | 第67-69页 |
·设计内容 | 第69-76页 |
·针对有形环境要素的节点设计 | 第69-74页 |
·针对无形文脉要素的节点设计 | 第74-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7页 |
·研究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摘要 | 第82-84页 |
Abstract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