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犯称谓语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冒犯称谓语的含义 | 第14-18页 |
·称谓语的含义 | 第14-16页 |
·冒犯的含义 | 第16-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国内研究的主要视角 | 第18-21页 |
·国外研究的主要视角 | 第21-23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创新点 | 第23-24页 |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论文结构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冒犯称谓语的类型 | 第26-72页 |
·冒犯称谓语的分类 | 第26-36页 |
·方式角度 | 第26-28页 |
·动机角度 | 第28-31页 |
·称谓语使用不当而无意贬低对方 | 第28-29页 |
·使用尊称称呼自己或己方而造成的无意冒犯 | 第29页 |
·使用“简称”但谐音不佳而造成的冒犯 | 第29-30页 |
·使用尊称但忽视观念变化而无意冒犯对方 | 第30页 |
·称谓语变换不当造成的无意冒犯 | 第30-31页 |
·对象角度 | 第31-36页 |
·性别冒犯称谓语 | 第31页 |
·职业冒犯称谓语 | 第31-32页 |
·人种冒犯称谓语 | 第32-33页 |
·民族冒犯称谓语 | 第33-34页 |
·身心冒犯称谓语 | 第34-36页 |
·冒犯称谓语的界定 | 第36-52页 |
·蔑称和贬称 | 第36-41页 |
·贬称与蔑称研究的混乱 | 第36-38页 |
·贬称与蔑称的关系 | 第38-41页 |
·詈称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 第41-46页 |
·詈称与詈骂 | 第41-45页 |
·詈称、蔑称与贬称 | 第45-46页 |
·绰号的界定 | 第46-52页 |
·国内外学者的界定 | 第46-48页 |
·本文的界定 | 第48-52页 |
·冒犯称谓语的构成形式 | 第52-72页 |
·蔑称的构成形式 | 第53-56页 |
·蔑称词语 | 第53-54页 |
·蔑称的组合 | 第54-56页 |
·倨称的构成形式 | 第56-61页 |
·真实反映了身份的倨称 | 第57-59页 |
·虚构身份的倨称 | 第59-61页 |
·由姓名构成冒犯的形式 | 第61-66页 |
·大名 | 第61-63页 |
·姓名绰号 | 第63页 |
·转用名 | 第63页 |
·姓名的指代含义 | 第63-64页 |
·姓氏﹢排行 | 第64页 |
·乳名 | 第64-65页 |
·爱称 | 第65-66页 |
·由仿拟构成的冒犯称谓语的形式 | 第66-72页 |
·语言单位类型 | 第66-67页 |
·意义类型 | 第67-69页 |
·结构类型 | 第69-72页 |
第三章 冒犯称谓语的特点 | 第72-86页 |
·使用的时效性 | 第72-73页 |
·冒犯程度的差异性 | 第73-76页 |
·使用的变异性 | 第76-83页 |
·功能的变异性 | 第76-78页 |
·性别角色的变异性 | 第78页 |
·感情色彩的变异性 | 第78-83页 |
·名词性尊称变异用法的形式 | 第79-83页 |
·使用的局限性 | 第83-84页 |
·语用效果的震撼性 | 第84页 |
·对冒犯的敏感性 | 第84-86页 |
第四章 冒犯词语与冒犯话语 | 第86-98页 |
·语境研究概述 | 第86-89页 |
·语境要素的介入 | 第89-98页 |
·语言语境 | 第89-91页 |
·搭配的作用,如 | 第89-90页 |
·句型的影响,如 | 第90页 |
·基调的调控,如 | 第90-91页 |
·情景语境 | 第91-93页 |
·交际场合 | 第91-93页 |
·交际对象 | 第93页 |
·文化语境 | 第93-98页 |
·同一文化背景 | 第93-95页 |
·异域文化背景 | 第95-98页 |
第五章 冒犯称谓语的功能 | 第98-108页 |
·表情功能 | 第98-101页 |
·情感宣泄功能 | 第98-99页 |
·情感昭示功能 | 第99-100页 |
·群体归属功能 | 第100页 |
·身份确认功能 | 第100-101页 |
·行事取效功能 | 第101-105页 |
·行事功能 | 第101-102页 |
·取效功能 | 第102-105页 |
·社会文化功能 | 第105-108页 |
·文化的正面反映功能 | 第105-106页 |
·文化的反面标记功能 | 第106页 |
·道德评价功能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冒犯称谓语的社会文化心理 | 第108-137页 |
·冒犯称谓语与性差心理 | 第108-121页 |
·冒犯绰号使用中的性别差异 | 第108-112页 |
·绰号与性别差异 | 第108-110页 |
·冒犯绰号与性别差异 | 第110-112页 |
·詈称、詈语使用的性别差异 | 第112-121页 |
·詈语使用态度中的性别差异 | 第112-114页 |
·詈语使用频率的性别差异 | 第114-116页 |
·詈语使用强度的性别差异 | 第116-117页 |
·詈语针对对象上的性别差异 | 第117-118页 |
·詈语使用原因的性别差异 | 第118-121页 |
·冒犯称谓语的社会心理 | 第121-133页 |
·禁忌心理 | 第121-124页 |
·姓名是人灵魂的依附体 | 第121-122页 |
·姓氏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 第122-124页 |
·姓名是个体尊严的符号 | 第124页 |
·偏见心理 | 第124-130页 |
·性别偏见中的职业 | 第125-127页 |
·性别偏见中的年龄 | 第127-128页 |
·性别偏见中的容貌 | 第128-129页 |
·性别偏见中的性情 | 第129-130页 |
·性别偏见中的角色 | 第130页 |
·模仿心理 | 第130-133页 |
·求新心理 | 第130-131页 |
·求雅心理 | 第131-132页 |
·认同心理 | 第132-133页 |
·冒犯称谓语的认知心理 | 第133-137页 |
·接近联想 | 第133页 |
·相似联想 | 第133-134页 |
·对立联想 | 第134-137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37-142页 |
·本文的主要观点 | 第137-140页 |
·冒犯称谓语研究的展望 | 第140-142页 |
参考书目 | 第142-154页 |
致谢 | 第154-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