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研究的起因和目的 | 第10-11页 |
·陕北区域发展问题 | 第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相关对象分析 | 第13-17页 |
·陕北地区快速发展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对象的历史解析 | 第14页 |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国内外区域产业发展相关理论及模式综述 | 第19-52页 |
·国外区域产业发展相关理论综述 | 第19-30页 |
·产业发展阶段理论 | 第19-23页 |
·后发优势理论 | 第23-24页 |
·非均衡理论 | 第24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24-26页 |
·点轴理论 | 第26-27页 |
·梯度转移理论 | 第27-28页 |
·区域分工贸易理论 | 第28-29页 |
·中心—外围理论 | 第29-30页 |
·累积因果理论 | 第30页 |
·国外区域产业发展阶段、模式及其政策策略研究 | 第30-37页 |
·美国模式 | 第31-32页 |
·意大利模式 | 第32-33页 |
·法国模式 | 第33-34页 |
·德国模式 | 第34-36页 |
·巴西模式 | 第36页 |
·前苏联模式 | 第36-37页 |
·有关美国中西部和德国鲁尔区的发展案例 | 第37-45页 |
·美国中部阿巴拉契亚案例 | 第37-41页 |
·德国鲁尔地区振兴案例 | 第41-45页 |
·国内区域产业发展阶段及其政策策略研究 | 第45-50页 |
·南贵昆经济区 | 第45-47页 |
·珠三角经济区 | 第47-48页 |
·长三角经济区 | 第48-50页 |
·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的产业发展特征研究 | 第50-52页 |
3. 陕北区域产业发展阶段的界定及发展问题 | 第52-61页 |
·发展阶段的界定 | 第52-57页 |
·陕北能源化工产业 | 第52-55页 |
·陕北农牧业 | 第55-57页 |
·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态势 | 第57-58页 |
·陕北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发展阶段的界定 | 第58-59页 |
·当前产业发展阶段带来的内部和外部问题分析 | 第59-61页 |
·资源开采装备落后,开发利用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60页 |
·政府财政风险过大 | 第60页 |
·区域内贫富差距增大 | 第60-61页 |
·生态环境恶化 | 第61页 |
4. 陕北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61-71页 |
·区域产业发展的约束条件分析 | 第61-64页 |
·人口数量看长,素质不高 | 第61-62页 |
·自然资源承受力低,负担重 | 第62-63页 |
·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 第63-64页 |
·陕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条件分析 | 第64-66页 |
·资源优势与能源矿业产品的强烈市场需求 | 第64-65页 |
·GDP迅速增长和本地发展资本大规模积累 | 第65页 |
·交通发展和区域间联系紧密度的改进 | 第65-66页 |
·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升级要求觉醒 | 第66页 |
·陕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分析 | 第66-67页 |
·有利的西部大开发和区域发展政策推进 | 第66-67页 |
·世界和中国产业分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 第67页 |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生态环境改善和产业升级发展的必然需求 | 第67页 |
·陕北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 | 第67-71页 |
·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 第68页 |
·人口及其城市化的推进 | 第68-69页 |
·宏观产业结构和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适度比重 | 第69-70页 |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 第70-71页 |
5. 未来陕北区域产业类型、结构和发展模式、政策策略选择 | 第71-81页 |
·未来陕北区域产业的类型和产业结构 | 第71-75页 |
·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 | 第71-72页 |
·生态农业产业为基础 | 第72-74页 |
·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 第74-75页 |
·陕北区域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75-78页 |
·陕北区域发展的外部扩散建议 | 第78-80页 |
·需要配套的政策策略建议 | 第80-81页 |
6. 结论 | 第81-84页 |
·结论与创新之处 | 第81-83页 |
·今后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