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1章 导言 | 第12-25页 |
·缘起 | 第12-14页 |
·对地域性的关注 | 第12-13页 |
·地域性研究的困惑 | 第13-14页 |
·假设 | 第14页 |
·研究对象 | 第14-21页 |
·对象选择 | 第14-15页 |
·对象界定 | 第15-17页 |
·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创新点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比较法 | 第21-22页 |
·融贯思考 | 第22页 |
·定性研究 | 第22页 |
·实地调查 | 第22-23页 |
·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第2章 自组织与建筑的自发性及地域性 | 第25-72页 |
·自组织的基本原理 | 第25-41页 |
·自组织概念解析 | 第26-31页 |
·城市研究中自组织与他组织 | 第31-36页 |
·空间自组织与空间层次 | 第36-41页 |
·自发性建造与自组织的关联 | 第41-48页 |
·自发性建造与自组织的基本关联 | 第41-42页 |
·自发性建造的自组织判定 | 第42-48页 |
·建筑地域性与自组织的关联 | 第48-71页 |
·建筑地域性与自组织的基本关联 | 第48-51页 |
·自组织理论与地域建筑研究的共同背景 | 第51-59页 |
·自组织思想在建筑地域性研究中的萌芽 | 第59-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第3章 建筑地域性中的自发性 | 第72-107页 |
·对建筑地域性的认知 | 第72-79页 |
·概念的开放性 | 第73页 |
·传统认知 | 第73-76页 |
·当前思考 | 第76-79页 |
·建筑地域性的自发、自觉与自省 | 第79-89页 |
·传统与现代的地域性 | 第80-83页 |
·自发、自觉、自省 | 第83-89页 |
·对产生根源的探讨 | 第89-96页 |
·建筑的不可移动 | 第90-91页 |
·人的限制 | 第91-96页 |
·对影响因子的分析:从必然到或然 | 第96-105页 |
·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4章 自发性建造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 第107-160页 |
·自发性建造的内涵 | 第107-114页 |
·自发性 | 第107-110页 |
·建造 | 第110-112页 |
·自发性建造 | 第112-114页 |
·自发性建造的特征 | 第114-127页 |
·存在的广泛性 | 第114-121页 |
·实施的开放性 | 第121-126页 |
·表现的多元性 | 第126-127页 |
·自发性建造的多元表现与建筑地域性 | 第127-159页 |
·城市中的自发性建造 | 第128-140页 |
·农村住宅的自发性及地域性 | 第140-153页 |
·多元表现的两点启示 | 第153-159页 |
·小结 | 第159-160页 |
第5章 自发性建造的自组织特征与建筑地域性生成机制 | 第160-217页 |
·影响因素的分级 | 第160-178页 |
·基本原理及通用法则 | 第162-170页 |
·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约束 | 第170-176页 |
·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 第176-178页 |
·自发性建造的自组织属性解析 | 第178-198页 |
·记忆与遗忘 | 第179-186页 |
·形式与功能的分离 | 第186-191页 |
·结构的动态适应 | 第191-198页 |
·建筑地域性自发生成机制探讨 | 第198-215页 |
·短程通讯 | 第198-202页 |
·特征涌现 | 第202-208页 |
·生成机制 | 第208-215页 |
·小结 | 第215-217页 |
第6章 建筑地域性自发生成机制的运用 | 第217-261页 |
·自发到自觉——设计方法的反思 | 第217-228页 |
·设计方法的反思 | 第218-220页 |
·“界定式应答”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第220-222页 |
·“界定式应答”原理 | 第222-228页 |
·历史地段的“界定式应答” | 第228-242页 |
·历史街区的自发性 | 第228-230页 |
·历史地段改造中的“界定式应答” | 第230-242页 |
·建筑单体中的“界定式应答” | 第242-260页 |
·界定过程——方法建构 | 第242-246页 |
·目标界定 | 第246-247页 |
·设计综合 | 第247-259页 |
·小结 | 第259-260页 |
·小结 | 第260-261页 |
第7章 结语 | 第261-269页 |
·对本文观点的总结 | 第261-265页 |
·框架引入 | 第261页 |
·研究对象的拓展 | 第261-263页 |
·建筑的地域性 | 第263页 |
·建筑地域性的生成机制 | 第263-265页 |
·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 第265-267页 |
·值得继续研究的几个问题 | 第267-269页 |
参考文献 | 第269-285页 |
英文书籍 | 第269-272页 |
英文论文 | 第272-274页 |
英文网站 | 第274-275页 |
中文译著 | 第275-278页 |
中文书籍 | 第278-279页 |
中文学位论文 | 第279-280页 |
中文文章 | 第280-285页 |
致谢 | 第285-286页 |
附录A 自发性建造对设计方法的既有启示 | 第286-303页 |
1. 形态方法 | 第287-296页 |
2. 材料方法 | 第296-298页 |
3. 程式模拟方法 | 第298-303页 |
附录B 自发性建造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303-322页 |
1. “城市非正规性”(Urban informality) | 第303-308页 |
2. “非正式部门”(Informal Sector)与非正式空间 | 第308-311页 |
3. 作为策略的住宅自建 | 第311-317页 |
4. 违章建造的概念与分类 | 第317-32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322-324页 |
个人简历 | 第322页 |
已经刊载的论文 | 第322-323页 |
1. 期刊论文 | 第322-323页 |
2. 会议论文 | 第323页 |
其他学术论文 | 第323页 |
已经出版的学术著作 | 第323-324页 |
参与的科研与工程项目 | 第324页 |
获得奖励的情况 | 第3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