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榫简支梁桥减震性能分析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桥梁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 第12-16页 |
·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 | 第12-13页 |
·桥梁抗震计算方法发展 | 第13-16页 |
·桥梁抗震设计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 第16-21页 |
·铁路桥梁规范抗震设计方法 | 第17页 |
·延性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减隔震设计方法 | 第18-19页 |
·延性抗震与减隔震设计的关系 | 第19-20页 |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国内外减隔震技术的发展 | 第21-25页 |
·桥梁减隔震的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国外减隔震技术现状 | 第22-23页 |
·国内减隔震技术现状 | 第23-25页 |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2 减震榫的结构形式及延性行为分析 | 第27-41页 |
·利用减震榫实现减震的构思 | 第27-29页 |
·减震榫的结构形式 | 第27-28页 |
·减震榫的刚度要求 | 第28页 |
·减震榫的延性性能要求 | 第28-29页 |
·钢材的力学性能 | 第29-30页 |
·钢材的应力应变曲线 | 第29页 |
·钢材实例 | 第29-30页 |
·减震榫的受力变形分析 | 第30-35页 |
·等截面减震榫的受力变形分析 | 第30-31页 |
·变截面减震榫的受力变形分析 | 第31-33页 |
·其它截面形式的延性性能比较 | 第33-35页 |
·提高减震榫延性性能的措施 | 第35-41页 |
·变截面构件屈服点位置的判定 | 第35-37页 |
·双屈服点构件的变形行为 | 第37-38页 |
·构件延性性能的稳定性分析 | 第38-39页 |
·按等强度梁设计减震榫 | 第39-41页 |
3 减震榫拟静力试验研究 | 第41-48页 |
·试验模型 | 第41-42页 |
·试验装置与设备 | 第42-43页 |
·试验加载制度 | 第43-44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4-48页 |
·P-Δ曲线 | 第44-45页 |
·滞回曲线 | 第45-46页 |
·延性系数 | 第46-47页 |
·刚度退化 | 第47-48页 |
4 数值分析方法及ANSYS的应用 | 第48-58页 |
·数值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ANSYS模拟结构地震反应 | 第49-50页 |
·建模要考虑的因素 | 第50-51页 |
·结构和构件的模拟 | 第51-53页 |
·桥梁和桥墩结构的模拟 | 第51-52页 |
·减震榫的模拟 | 第52页 |
·基础的模拟 | 第52页 |
·支座的处理 | 第52-53页 |
·地震波的输入 | 第53-58页 |
·地震波的形成机理 | 第53-54页 |
·地震波的三要素 | 第54-55页 |
·地震波的输入 | 第55-56页 |
·在ANSYS中进行时程分析时地震波的导入方法 | 第56-58页 |
5 简支梁桥地震响应特性分析 | 第58-82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8-60页 |
·不同地震激励下减震榫简支梁桥的响应 | 第60-67页 |
·减震的有效性 | 第60-62页 |
·天津波激励下简支梁桥的减震响应 | 第62-64页 |
·EL Centro波激励下简支梁桥的减震响应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不同墩高简支梁桥的地震响应 | 第67-72页 |
·不同墩高简支梁桥的时程响应分析 | 第67-68页 |
·不同墩高简支梁桥的峰值响应及减震率分析 | 第68-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不同桥梁跨度下简支梁桥的地震响应 | 第72-78页 |
·不同跨度简支梁桥的时程响应分析 | 第72-73页 |
·L=24m时简支梁桥的峰值响应分析 | 第73-75页 |
·不同跨度简支梁桥减震率的比较 | 第75-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减震榫的地震响应 | 第78-82页 |
·减震榫的水平地震响应分析 | 第78-79页 |
·减震榫的滞回性能分析 | 第79-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2-85页 |
·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作者简历 | 第87-9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