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9-13页 |
一、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含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一) 从行政法学方向研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综述 | 第10页 |
(二)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理论基础与可行性研究 | 第10-11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13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22页 |
一、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践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 第13-18页 |
(一) 法律效力先天不足,立法尚欠完整 | 第13-14页 |
(二) 处罚权集中后执法又生“多头” | 第14-15页 |
(三) “强制”在集中时被剥离,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新问题 | 第15-16页 |
(四) 处罚中的自由裁量权问题 | 第16页 |
(五)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界定不明的问题 | 第16-17页 |
(六) 绩效考核评价休系不完普的问题 | 第17页 |
(七) 外部环境问题 | 第17-18页 |
二、苏州市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22页 |
(一) 苏州市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机构设置现状 | 第18页 |
(二) 苏州市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22页 |
第三章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践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2-33页 |
一、客观原因分析 | 第23-24页 |
(一) 客观分析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页 |
(二) 由“集中”引起“矛盾” | 第23-24页 |
(三) 传统机构设置产生问题 | 第24页 |
(四) 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没有跟上 | 第24页 |
二、主观原因分析 | 第24-30页 |
(一) 立法严重滞后,缺乏全面、统一的法律依据 | 第24-26页 |
(二) 缺乏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 | 第26页 |
(三) 观念认识不深刻 | 第26页 |
(四) 实际行政执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 第26-29页 |
(五) 执法队伍自身建设不够 | 第29-30页 |
三、其它的一些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一) 城市规划布局和规划授权欠缺 | 第30页 |
(二) 城市管理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力 | 第30-31页 |
(三) 相关专业管理部门监督和指导欠缺 | 第31页 |
(四) 与公安、法院两机关的工作机制问题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对策 | 第33-45页 |
一、重新厘定城管执法的目的 | 第33-35页 |
(一) 服务百姓、服务社会,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 | 第33-34页 |
(二) 执法观念的革新 | 第34-35页 |
二、科学界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第35页 |
三、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具体措施 | 第35-37页 |
(一) 制定统一、全面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法律规范体系 | 第35-36页 |
(二) 科学设置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主体 | 第36页 |
(三) 明确执法人员违法执法的责任,建立严密规范的考核、考评体系 | 第36-37页 |
四、完善适用法律问题,限制自由裁量权 | 第37-38页 |
五、协调城管执法机关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 | 第38页 |
(一) 彻底性 | 第38页 |
(二) 联系性 | 第38页 |
六、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加强参与和交流制度建设 | 第38-39页 |
(一)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 第39页 |
(二) 加强各试点城市间的联系与经验交流,相互借鉴 | 第39页 |
(三) 加强网络互动参与的服务功能,搭建与市民交流的平台 | 第39页 |
七、建立长效机制 | 第39页 |
八、内外兼修,健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监督机制,实理权利和职责的统一 | 第39-40页 |
九、苏州市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存在问题的对策 | 第40-45页 |
(一) 重新限定工作职责,双重领导模式之困惑得以破解,优势得以显现 | 第40页 |
(二) 合理划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集中范围,以解“消防局”之尴尬 | 第40-41页 |
(三) 健全城管委职能 | 第41-43页 |
(四) 加强培训、建立行业文化,改善内部管理 | 第43页 |
(五) 违法建筑处罚权的完善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