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课题产生的背景及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课题产生的背景 | 第9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0页 |
|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和框架 | 第11-13页 |
|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 ·课题研究的框架 | 第12-13页 |
| 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8页 |
| ·艺术与社会,人文精神的关系 | 第13-15页 |
| ·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 第13-14页 |
| ·艺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 第14-15页 |
| ·都市边缘群体 | 第15-18页 |
| ·都市边缘群体的界定 | 第15-16页 |
| ·都市边缘群体的特征及产生的原因 | 第16-18页 |
| 3 多角度解析中国当代油画对都市边缘群体的关注与表达 | 第18-40页 |
| ·关注对象 | 第18-24页 |
| ·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关注 | 第18-21页 |
| ·对都市底层民众的关注 | 第21-22页 |
| ·对特殊边缘群体的关注 | 第22-24页 |
| ·表达主题 | 第24-29页 |
| ·客观呈现都市边缘群体真实的生存状况 | 第25-26页 |
| ·真诚展现都市边缘群体的精神状态 | 第26-28页 |
| ·表达创作主体的深层意旨 | 第28-29页 |
| ·创作方式与态度 | 第29-34页 |
| ·以写实手法为主 | 第29-31页 |
| ·关注自我转向关注群我 | 第31-32页 |
| ·对都市边缘群体真诚而深度的关怀 | 第32-34页 |
| ·代表画家及作品 | 第34-40页 |
| ·忻东旺及其作品《诚城》、《明天晴转多云》、《早点》 | 第34-36页 |
| ·徐唯辛及其作品《工棚》、《打工图》 | 第36-40页 |
| 4 都市边缘群体题材油画背后的社会拷问和文化思考 | 第40-56页 |
| ·油画艺术在剖析和表达都市边缘群体生存处境时的优势 | 第40-44页 |
| ·非利害性 | 第40-41页 |
| ·社会批评性 | 第41-43页 |
| ·传播过程中的魅力性 | 第43-44页 |
| ·都市边缘群体题材油画所折射的社会问题 | 第44-50页 |
| ·都市边缘群体“双重边缘化”的写照 | 第45-46页 |
| ·“新二元社会结构”的折射 | 第46-49页 |
| ·社会价值标准取向问题的反映 | 第49-50页 |
| ·都市边缘群体题材油画所弘扬的人文精神 | 第50-55页 |
| ·把握了时代精神,批判了社会现实 | 第50-52页 |
| ·体现了不同于以往艺术创作中的人文精神 | 第52-55页 |
| ·中国当代艺术对“底层关注”的现状与不足 | 第55-56页 |
| 5 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文化责任与文化角色定位问题 | 第56-66页 |
| ·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发展面貌 | 第56-60页 |
| ·社会与文化背景 | 第56页 |
| ·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发展面貌 | 第56-60页 |
| ·中国当代油画创作所应有的文化责任 | 第60-62页 |
| ·引发社会反思 | 第60-61页 |
| ·弘扬人文精神 | 第61-62页 |
| ·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家的文化角色定位问题 | 第62-66页 |
|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艺术家的文化角色定位问题 | 第62-63页 |
| ·人文精神的重建与艺术家的文化角色定位问题 | 第63-66页 |
| 6 笔者的创作实践 | 第66-73页 |
| ·对都市边缘群体进行艺术创作的思考 | 第66-67页 |
| ·当代艺术对都市边缘群体关注和表达的重要性 | 第66页 |
| ·当代艺术应如何通过对都市边缘群体的关注来实现其文化价值 | 第66-67页 |
| ·笔者绘画作品分析 | 第67-73页 |
| ·四张《小景》 | 第67-68页 |
| ·《都市边缘地带》 | 第68-69页 |
| ·《生活系列》 | 第69-71页 |
| ·《老人与老房》、《拆迁》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