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表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综述一 对氧磷酶1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概述 | 第14-23页 |
1.PON基因家族与PON-1理化特性 | 第14-16页 |
2.PON-1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 | 第16-18页 |
3.PON-1活性水平的影响因素与调节 | 第18-19页 |
4.PON-1应用前景与展望 | 第19-23页 |
综述二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基础及中西医治疗 | 第23-30页 |
1.同型半胱氨酸与高半胱氨酸血症 | 第23-25页 |
2.高同型半胱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基础与中西医临床研究 | 第25-27页 |
3.问题与展望 | 第27-30页 |
前言 | 第30-32页 |
总体技术路线图 | 第32-34页 |
第一章 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 | 第34-6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4-46页 |
结果 | 第46-62页 |
1.一般情况 | 第46页 |
2.血脂代谢变化 | 第46-48页 |
3.家兔血清PON-1活性变化 | 第48-49页 |
4.家兔血浆Hcy变化 | 第49-51页 |
5.家兔血清CRP变化 | 第51页 |
6.家兔血浆IL-6变化 | 第51-52页 |
7.家兔血清TNF-α变化 | 第52-53页 |
8.家兔血浆sCD40L变化 | 第53-54页 |
9.家兔血清MMP-9变化 | 第54页 |
10.家兔主动脉组织病理改变 | 第54-57页 |
11.主动脉斑块比率及病变程度 | 第57-59页 |
12.肝脏、肝指数和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 | 第59-62页 |
讨论 | 第62-63页 |
1.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动物选择 | 第62页 |
2.三种造模方法比较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第二章 痰瘀同治方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干预作用研究 | 第64-9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4-67页 |
结果 | 第67-86页 |
1.对家兔血脂代谢的影响 | 第67-69页 |
2.对家兔血清PON-1活性的影响 | 第69-70页 |
3.对家兔血浆Hcy含量变化影响 | 第70-71页 |
4.对家兔血清CRP变化的影响 | 第71-72页 |
5.对家兔血浆IL-6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72-73页 |
6.对家兔血清TNF-α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73-74页 |
7.对家兔血浆sCD40L变化的影响 | 第74页 |
8.对家兔血清MMP-9变化的影响 | 第74-75页 |
9.家兔主动脉组织病理改变 | 第75-79页 |
10.对家兔主动脉斑块比率及病变程度影响 | 第79-80页 |
11.对家兔肝脏、肝指数和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 第80-86页 |
讨论 | 第86-90页 |
1.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 第86-87页 |
2.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与治疗 | 第87-88页 |
3.痰瘀同治方的组方用药 | 第88页 |
4.痰瘀同治方对AS的干预作用 | 第88-90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个人简历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