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法官证据评判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7页
前言第17-22页
 一、道可道非常道第17-18页
 二、研究方法:从点和圆圈说起第18-19页
 三、指导思想:立足中国之中第19-20页
 四、研究目的和创新观点第20-22页
第一章 证据评判概说第22-43页
 第一节 证据评判的涵义第22-25页
  一、证据评价、证据裁判与证据评判第22-23页
  二、证据评判是对证据审查、评价和判断的行为第23页
  三、证据评判是根据证据认定事实的过程第23-24页
  四、证据评判是从证据到事实的桥梁第24-25页
 第二节 证据评判的主体第25-30页
  一、评判主体的伦理与道德建设第26页
  二、评判主体的职业化与专业化第26-27页
  三、评判主体的独立与中立第27-29页
  四、精英司法的理想与现实第29-30页
 第三节 证据评判的客体第30-39页
  一、证据概念之学说第30-32页
  二、证据与证据信息第32-35页
  三、证据与定案证据第35-38页
  四、证据的客观属性与主观属性第38-39页
 第四节 证据评判的内容第39-43页
  一、证明能力第39-41页
  二、证明力第41-43页
第二章 证据评判的理论基础第43-80页
 第一节 诉讼认识论第44-56页
  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确定性和辩证性第44-48页
  二、诉讼认识的相对性、主观性和有限性第48-55页
  三、诉讼认识论对证据评判的若干启示第55-56页
 第二节 正当法律程序理论第56-69页
  一、正当法律程序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6-62页
  二、正当程序内容的发展与变化第62-65页
  三、正当程序的核心要素第65-67页
  四、正当程序的正当化表现第67-69页
  五、证据评判的基本程序要求第69页
 第三节 利益衡量理论第69-80页
  一、利益衡量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第70-75页
  二、利益衡量理论要点第75-76页
  三、证据评判的若干利益衡量方法第76-80页
第三章 证据评判的基本原则第80-103页
 第一节 客观公正原则第81-87页
  一、客观公正原则的内涵第81-84页
  二、客观公正原则的实践问题第84-86页
  三、客观公正原则在证据评判中的体现第86-87页
 第二节 情理推断原则第87-93页
  一、情理判断原则的内涵第87-90页
  二、情理判断原则的实践问题第90-91页
  三、情理判断原则在证据评判中的体现第91-93页
 第三节 综合评判原则第93-97页
  一、综合评判原则的内涵第93-94页
  二、综合评判原则的实践问题第94-95页
  三、综合评判原则在证据评判中的体现第95-97页
 第四节 理由公开原则第97-103页
  一、理由公开原则的内涵第97-100页
  二、理由公开原则的实践问题第100-101页
  三、理由公开原则在证据评判中的体现第101-103页
第四章 证据评判的基本结构第103-168页
 第一节 证据评判的基石第103-111页
  一、证据裁判制度的历史发展第103-106页
  二、证据裁判制度的内涵概述第106-110页
  三、证据裁判制度在我国之状况第110-111页
 第二节 证据评判的方式第111-126页
  一、法定证据制度第112-118页
  二、自由心证制度第118-124页
  三、证据评判方式在我国之状况第124-126页
 第三节 证据评判的基本方法第126-139页
  一、经验法则与司法认知第126-131页
  二、逻辑规则与司法推理第131-136页
  三、利益衡量与司法推定第136-139页
 第四节 证据评判的证明标准第139-157页
  一、证明、诉讼证明与审判证明第140-148页
  二、证明标准与证据评判的证明标准第148-151页
  三、审判证明标准之选择第151-157页
 第五节 证据评判的应然目标第157-163页
  一、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之争论第157-158页
  二、传统证据法学中的客观真实理论第158-160页
  三、客观真实理论面临的挑战第160-162页
  四、客观真实与证据评判的应然目标第162-163页
 第六节 证据评判的实然结果第163-168页
  一、裁判事实的客观性与绝对性第165页
  二、裁判事实的主观性与相对性第165-167页
  三、对裁判事实的实践检验有限性第167页
  四、裁判事实的正当性第167-168页
第五章 证据评判的工作机理第168-217页
 第一节 从客观事实到主观事实第168-180页
  一、事实概说第168-173页
  二、客观范畴的事实第173-175页
  三、主观范畴的事实第175-179页
  四、客观事实与主观事实之间的联系第179-180页
 第二节 从证据、可识素因到信息第180-190页
  一、证据与可识素因第180-185页
  二、可识素因的理解和辨析第185-188页
  三、可识素因与证据信息第188-190页
 第三节 从信息到符号第190-206页
  一、信息概念第190-193页
  二、信息的特征第193-201页
  三、人与信息第201-202页
  四、信息与符号第202-206页
 第四节 从符号、命题到裁判事实第206-217页
  一、从符号到命题第206-208页
  二、命题的概念及解析第208-211页
  三、证据、事实与命题的关系第211-212页
  四、命题与裁判事实第212-217页
第六章 证据评判理论视野下的实务建议第217-250页
 第一节 理念与思维第217-235页
  一、加强证据评判要以审判程序为中心的观念第217-219页
  二、正确理解证据裁判制度的作用和局限第219-221页
  三、理性对待法官心证的自由与限制第221-223页
  四、经验、逻辑和价值的综合与交叉第223-224页
  五、侦控思维、辩护思维与法官证据评判第224-225页
  六、排除法官对证据先入为主的“恐惧”第225-226页
  七、清楚认识神证、人证和物证的历史规律第226-227页
  八、充分利用客观性证据和主观性证据的特点第227-230页
  九、逐步完善证据规则体系第230-231页
  十、注重间接证据的综合运用第231-233页
  十一、无罪推定和疑罪处理第233-235页
 第二节 实务与方法第235-250页
  一、单一证据评判要点第235-238页
  二、综合证据评判要点第238-240页
  三、物证的评判要点第240-241页
  四、人证的评判要点第241-243页
  五、对单个案件的若干评判要点第243-245页
  六、正确对待证据评判实践中的潜规则第245-247页
  七、“幽灵抗辩”和“证明责任”的转移第247-248页
  八、正确理解证明标准的分层和统一第248-250页
结论第250-251页
参考文献第251-262页
后记第262页

论文共2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刑事证据法目的论
下一篇:台湾非法证据效力控制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