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滩2号隧道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变形预测
| 目录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7-17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5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8-9页 |
|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现状 | 第9-14页 |
| ·滑坡治理现状 | 第14-15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第2章 百花滩2号隧道滑坡成因及特征分析 | 第17-23页 |
| ·滑坡基本概况 | 第17-18页 |
| ·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背景 | 第18-19页 |
| ·气象与水文 | 第18页 |
| ·地质构造 | 第18-19页 |
|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 ·地层与岩性 | 第19页 |
| ·滑坡形成的条件 | 第19-20页 |
| ·古滑坡特征 | 第19-20页 |
| ·古滑坡复活的形成条件 | 第20页 |
| ·滑坡的形态特征 | 第20-21页 |
| ·滑坡体 | 第21页 |
| ·滑动带 | 第21页 |
| ·滑床面 | 第21页 |
| ·滑坡舌 | 第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 第3章 百花滩2号隧道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23-34页 |
| ·滑坡抗剪强度参数的综合分析和选择 | 第23-26页 |
| ·不同部位、不同发育阶段滑带土的强度 | 第23-24页 |
| ·抗剪强度指标的确定 | 第24-26页 |
| ·稳定性分析 | 第26-33页 |
| ·滑坡稳定性计算及滑坡推力计算 | 第26-29页 |
| ·滑坡稳定性SLOPE/W分析 | 第29-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4章 百花滩2号隧道滑坡的治理 | 第34-45页 |
| ·滑坡治理方案 | 第34-35页 |
| ·百花滩2号隧道滑坡治理 | 第35-44页 |
| ·滑带灌浆处理 | 第35页 |
| ·抗滑桩设计 | 第35-43页 |
| ·截排水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5章 百花滩2号隧道滑坡稳定性的工后监测及分析 | 第45-58页 |
| ·地表位移监测及分析 | 第45-49页 |
| ·地表位移监测方法 | 第45-46页 |
| ·地表位移监测点布置 | 第46-47页 |
| ·监测成果及其分析 | 第47-49页 |
| ·深部位移监测及分析 | 第49-57页 |
| ·深部位移监测方法 | 第49-51页 |
| ·深部位移监测点布置 | 第51-52页 |
| ·监测成果及其分析 | 第52-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6章 百花滩2号隧道滑坡变形的灰色预测分析 | 第58-73页 |
| ·灰色预测概述 | 第58-59页 |
| ·灰色预测机理 | 第58-59页 |
| ·灰色预测类型 | 第59页 |
| ·GM(1,1)灰色模型 | 第59-65页 |
| ·GM(1,1)参数的矩阵算式 | 第60-63页 |
| ·非等间隔GM(1,1)及参数 | 第63-65页 |
| ·滑坡地表位移的灰色预测 | 第65-68页 |
| ·预测模型的选择及数据预处理 | 第65-66页 |
| ·建立预测模型 | 第66-68页 |
| ·预测 | 第68页 |
| ·滑坡深部位移的灰色预测 | 第68-72页 |
| ·预测模型的选择和数据预处理 | 第68-69页 |
| ·建立预测模型 | 第69-71页 |
| ·预测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3页 |
| ·展望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附录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