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20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2-14页 |
·快速公交(BRT)概念的提出 | 第12-13页 |
·广州发展城市快速公交的现实需要 | 第13-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体现了“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务实理念 | 第14页 |
·成熟的运营管理是城市快速公交系统高效运行的保证 | 第14页 |
·对促进城市快速公交系统的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 第14-15页 |
·对加强城市快速公交系统的运营管理具备借鉴和参考意义 | 第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9页 |
·BRT 的含义 | 第20-21页 |
·BRT 运营管理的含义 | 第21-23页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3-24页 |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4-26页 |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6-27页 |
·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中山大道沿线公交线网设置及BRT 规划建设情况 | 第29-40页 |
·中山大道沿线公交线网设置情况 | 第29-36页 |
·中山大道沿线地域特征 | 第29-30页 |
·中山大道BRT 走廊现状客流分析 | 第30-31页 |
·中山大道周边公交线网结构现状 | 第31-35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36页 |
·中山大道BRT 试验线工程建设情况 | 第36-40页 |
·工程概况 | 第36页 |
·主要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 | 第36-37页 |
·主体工程方案 | 第37-38页 |
·配套完善工程 | 第38-39页 |
·智能交通及信号系统 | 第39页 |
·系统模式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中山大道BRT 运营管理预期效益与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分析 | 第40-46页 |
·运营管理目标 | 第40页 |
·运营管理主要内容 | 第40页 |
·运营管理预期效益分析 | 第40-42页 |
·经济效益 | 第40-41页 |
·社会效益 | 第41-42页 |
·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分析 | 第42-46页 |
·运营管理主体方面 | 第42-43页 |
·线网规划方面 | 第43页 |
·运营调度和站务管理方面 | 第43页 |
·车辆配备方面 | 第43页 |
·票价体制方面 | 第43-45页 |
·人员配备与管理方面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国内外BRT 运营管理经验及对广州的启示 | 第46-59页 |
·国外BRT 运营管理经验 | 第46-51页 |
·波哥大市BRT 运营管理的经验 | 第46-50页 |
·渥太华BRT 运营管理的经验 | 第50-51页 |
·国内BRT 运营管理的经验 | 第51-55页 |
·杭州、常州市BRT 运营管理的经验 | 第51-55页 |
·其他城市BRT 运营管理的经验 | 第55页 |
·国内外BRT 运营管理经验对广州的启示 | 第55-59页 |
·国外BRT 运营管理经验对广州的启示 | 第55-57页 |
·国内BRT 运营管理经验对广州的启示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确保中山大道BRT 运营管理目标实现的可行性措施 | 第59-72页 |
·制定措施的依据 | 第59页 |
·应采取的可行性措施 | 第59-72页 |
·经营主体 | 第59-60页 |
·线网规划 | 第60-61页 |
·线路调整方案 | 第61-62页 |
·运营调度管理 | 第62-63页 |
·站务管理 | 第63-64页 |
·站场、站台等基础设施管理 | 第64-65页 |
·应急事故处理 | 第65页 |
·车辆配备 | 第65-66页 |
·票价体制 | 第66-67页 |
·BRT 通道票款清分 | 第67-69页 |
·BRT 通道票价设置方案 | 第69页 |
·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 | 第69-70页 |
·人员配备与管理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注释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