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縮略语表 | 第8-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 ·食品乳化剂的现状及趋势 | 第12-14页 |
| ·甘油脂肪酸酯 | 第12页 |
| ·卵磷脂 | 第12-13页 |
| ·蔗糖脂肪酸酯 | 第13页 |
| ·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Span)和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Tween) | 第13页 |
| ·硬脂酰乳酸钠(SSL)和硬脂酰乳酸钙(CSL) | 第13-14页 |
| ·食品防腐剂的现状及趋势 | 第14-17页 |
| ·化学类食品防腐剂 | 第14-15页 |
| ·天然防腐剂 | 第15-17页 |
| ·中碳链脂肪酸酯类 | 第17-18页 |
| ·聚甘油酯的制备及乳化抑菌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 ·聚甘油的生产工艺 | 第18-20页 |
| ·聚甘油脂肪酸酯的合成技术 | 第20-21页 |
| ·聚甘油酯的乳化抑菌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第2章 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的制备 | 第23-30页 |
| ·材料与设备 | 第23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23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3页 |
| ·方法 | 第23-27页 |
| ·聚甘油的制备及分析 | 第23-25页 |
| ·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的合成及性能测定 | 第25-2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7-29页 |
| ·聚甘油分析 | 第27-28页 |
| ·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的理化性质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乳化性能研究 | 第30-44页 |
| ·材料与设备 | 第30-31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30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0-31页 |
| ·方法 | 第31-32页 |
| ·乳液制备 | 第31页 |
| ·静置稳定性的测定 | 第31页 |
| ·离心稳定性的测定 | 第31页 |
| ·高温稳定性的测定 | 第31-32页 |
| ·乳液类型的判断 | 第32页 |
| ·乳液颗粒观察 | 第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42页 |
| ·静置稳定性 | 第32-35页 |
| ·离心稳定性 | 第35-36页 |
| ·高温稳定性 | 第36-39页 |
| ·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的乳液类型 | 第39-40页 |
| ·乳液颗粒观察结果 | 第40-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4章 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抑菌性能研究 | 第44-56页 |
| ·材料与设备 | 第44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44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4页 |
| ·方法 | 第44-46页 |
| ·指示菌的选取 | 第44页 |
| ·指示菌的活化 | 第44-45页 |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45页 |
| ·敏感性测试 | 第45页 |
| ·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 | 第45-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4页 |
| ·敏感性测试结果 | 第46-53页 |
| ·MIC和MBC测试结果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5章 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抑菌机理初探 | 第56-64页 |
| ·材料与设备 | 第56-57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56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6-57页 |
| ·方法 | 第57页 |
| ·对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 第57页 |
| ·对菌体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57页 |
| ·对菌体核酸含量的影响 | 第5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2页 |
| ·对细胞膜通透性测试结果 | 第57-61页 |
| ·对菌体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影响结果 | 第61-62页 |
| ·对菌体核酸含量影响结果 | 第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展望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