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24页 |
1 绪论 | 第24-6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4-26页 |
1.1.1 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 第24页 |
1.1.2 区域空间规划的重要抓手 | 第24-25页 |
1.1.3 河岸绿色空间的价值凸显 | 第25-26页 |
1.2 相关规划研究综述 | 第26-41页 |
1.2.1 相关河岸生态规划及实践 | 第26-36页 |
1.2.2 相关河岸管控法规及规范 | 第36-40页 |
1.2.3 当前规划管控局限与反思 | 第40-41页 |
1.3 山地城市河岸绿色空间概念及其特征 | 第41-50页 |
1.3.1 山地城市、河岸和绿色空间的概念 | 第41-44页 |
1.3.2 “河岸绿色空间”的概念界定 | 第44-47页 |
1.3.3 山地城市河岸绿色空间背景特征 | 第47-50页 |
1.4 山地城市河岸绿色空间的问题分析 | 第50-62页 |
1.4.1 流域生态过程改变,河网结构系统破碎 | 第51-53页 |
1.4.2 河区污染灾害严峻,关联用地功能割裂 | 第53-56页 |
1.4.3 河段生境单元侵蚀,公共开放空间流失 | 第56-58页 |
1.4.4 规划应对思路不足,管控实施效力低下 | 第58-62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62-66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62-63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63-64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64-66页 |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66-68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66-67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67-68页 |
2 山地城市河岸绿色空间内在特性与外在诉求认知 | 第68-110页 |
2.1 内在空间等级与空间结构特性 | 第68-74页 |
2.1.1 流域河网与河岸区域的空间等级 | 第68-70页 |
2.1.2 纵向-横向-竖向-季节的空间结构 | 第70-71页 |
2.1.3 凸显廊道特征的景观空间格局 | 第71-74页 |
2.2 内在生态要素与生态过程特性 | 第74-80页 |
2.2.1 河岸绿色空间的生态要素构成 | 第74-75页 |
2.2.2 河岸绿色空间的生态过程特征 | 第75-78页 |
2.2.3 城市化后生态要素与过程变化 | 第78-80页 |
2.3 外在多重社会复合服务诉求 | 第80-85页 |
2.3.1 演变的社会阶段与社会观念 | 第80-82页 |
2.3.2 公共和包容的社会服务需求 | 第82-84页 |
2.3.3 多样化的社会复合功能目标 | 第84-85页 |
2.4 外在空间梯度转化分区诉求 | 第85-99页 |
2.4.1 城乡梯度分异特征与转化趋势 | 第85-90页 |
2.4.2 功能格局的空间梯度转化 | 第90-92页 |
2.4.3 土地利用的空间梯度转化 | 第92-96页 |
2.4.4 景观要素的空间梯度转化 | 第96-97页 |
2.4.5 空间梯度转化的驱动机制 | 第97-99页 |
2.5 特性与诉求支撑的复合功能 | 第99-107页 |
2.5.1 特性和诉求融合的河岸绿色空间属性 | 第99-101页 |
2.5.2 山地城市河岸绿色空间复合功能界定 | 第101-105页 |
2.5.3 河岸绿色空间属性对应支撑复合功能 | 第105-10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107-110页 |
3 山地城市河岸绿色空间适应性规划应对思路 | 第110-160页 |
3.1 可借鉴的规划理论基础 | 第110-120页 |
3.1.1 生态学分支理论 | 第110-113页 |
3.1.2 城乡生态规划理论 | 第113-119页 |
3.1.3 理论的比较与应用 | 第119-120页 |
3.2 多维度的规划价值导向 | 第120-130页 |
3.2.1 空间维度——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第121-124页 |
3.2.2 时间维度——弹性应对未来不确定性 | 第124-126页 |
3.2.3 目标维度——兼顾平衡生态社会效益 | 第126-129页 |
3.2.4 山地城市河岸绿色空间规划价值导向 | 第129-130页 |
3.3 适应性的规划应对思路 | 第130-142页 |
3.3.1 顺应自然特性,维护内在生态健康 | 第132页 |
3.3.2 兼顾复合功能,发掘外在服务价值 | 第132-134页 |
3.3.3 差异化的干预,空间分区分级协调 | 第134-135页 |
3.3.4 协作适应管理,衔接规划编制体系 | 第135-136页 |
3.3.5 规划空间层级与各级研究重点 | 第136-142页 |
3.4 响应特性与诉求的技术要点 | 第142-159页 |
3.4.1 河流与人居空间的关联分析 | 第142-145页 |
3.4.2 融合特性与诉求的样条分区 | 第145-152页 |
3.4.3 复合功能平衡下的空间布局 | 第152-156页 |
3.4.4 动态循环的规划与管控程序 | 第156-1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59-160页 |
4 城乡区域—河网绿色空间整体功能定位与系统构建 | 第160-204页 |
4.1 流域生态特征与城乡空间关联分析 | 第160-168页 |
4.1.1 流域生态特征引导城乡发展结构 | 第160-164页 |
4.1.2 城乡开发趋势及其流域环境影响 | 第164-167页 |
4.1.3 河网绿色空间支撑城乡环境系统 | 第167-168页 |
4.2 流域整体空间样条分区 | 第168-178页 |
4.2.1 基于流域纵向过程的自然样条 | 第168-172页 |
4.2.2 基于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城乡样条 | 第172-177页 |
4.2.3 叠加的流域整体空间样条分区 | 第177-178页 |
4.3 整体功能定位与空间策略制定 | 第178-190页 |
4.3.1 基于分区的复合功能供需评估 | 第178-183页 |
4.3.2 城乡流域整体复合功能定位 | 第183-186页 |
4.3.3 分区目标与空间策略制定 | 第186-190页 |
4.4 河网绿色空间复合功能系统构建 | 第190-202页 |
4.4.1 构筑河网内在生态支撑系统 | 第190-195页 |
4.4.2 叠加河网外在复合服务系统 | 第195-20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202-204页 |
5 中心城镇区—河区绿色空间纵向功能组织与用地布局 | 第204-268页 |
5.1 河区地貌特征与城镇空间关联分析 | 第204-214页 |
5.1.1 河区地貌特征界定城镇开发模式 | 第204-208页 |
5.1.2 城镇用地构成及其河区环境影响 | 第208-212页 |
5.1.3 河区绿色空间支撑城镇环境品质 | 第212-214页 |
5.2 河区纵向空间样条分区 | 第214-219页 |
5.2.1 纵向空间样条的双级分区方法 | 第214-218页 |
5.2.2 纵向空间样条分区的普适类型 | 第218-219页 |
5.3 纵向功能组织与空间体系建设 | 第219-240页 |
5.3.1 基于用地的复合功能供需评估 | 第219-222页 |
5.3.2 河区纵向功能组织与目标设置 | 第222-227页 |
5.3.3 河区内在生态空间体系的保护 | 第227-233页 |
5.3.4 河区外在复合空间体系的建设 | 第233-240页 |
5.4 河区关联土地利用布局 | 第240-253页 |
5.4.1 土地利用适应性布局策略 | 第240-242页 |
5.4.2 绿色空间用地资源识别 | 第242-244页 |
5.4.3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建议 | 第244-248页 |
5.4.4 关联土地利用整合布局 | 第248-253页 |
5.5 河区绿色空间功能宽度与用地控制 | 第253-267页 |
5.5.1 河区绿色空间功能宽度控制 | 第253-258页 |
5.5.2 边缘效应与关联用地相容性 | 第258-261页 |
5.5.3 河区绿色空间土地利用控制 | 第261-2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267-268页 |
6 街区场地—河段绿色空间横向功能指引与空间设计 | 第268-330页 |
6.1 河段生境特征与场地空间关联分析 | 第268-275页 |
6.1.1 河段生境特约束征场地空间形式 | 第268-272页 |
6.1.2 场地建设方式及其河段环境影响 | 第272-274页 |
6.1.3 河段绿色空间支撑场地环境绩效 | 第274-275页 |
6.2 河段横向空间样条分区 | 第275-279页 |
6.2.1 横向空间样条分区划定原则 | 第275-276页 |
6.2.2 与河区“三带”的承接关系 | 第276-277页 |
6.2.3 横向建设和非建设单元限定 | 第277-279页 |
6.3 横向功能指引与空间界面导控 | 第279-294页 |
6.3.1 基于要素的复合功能供需评估 | 第279-283页 |
6.3.2 横向分区功能指引与防护程度 | 第283-284页 |
6.3.3 河岸绿色空间界面的特性导控 | 第284-294页 |
6.4 河段场地绿化空间设计 | 第294-313页 |
6.4.1 生态雨洪管理体系设计 | 第294-303页 |
6.4.2 栖息地修复与植被配置 | 第303-310页 |
6.4.3 慢行绿道与绿街设计 | 第310-313页 |
6.5 典型河段绿色空间设计导引 | 第313-328页 |
6.5.1 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导引及案例 | 第314-317页 |
6.5.2 乡村农业区的设计导引及案例 | 第317-321页 |
6.5.3 城市边缘区的设计导引及案例 | 第321-324页 |
6.5.4 一般城镇区的设计导引及案例 | 第324-326页 |
6.5.5 城市中心区的设计导引及案例 | 第326-32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328-330页 |
7 山地城市河岸绿色空间管控途径与政策建议 | 第330-354页 |
7.1 协作与适应性管控途径 | 第330-341页 |
7.1.1 整合的空间规划体系 | 第330-331页 |
7.1.2 跨部门协作综合管理 | 第331-334页 |
7.1.3 动态适应性管控模式 | 第334-335页 |
7.1.4 多层级管控指标体系 | 第335-341页 |
7.2 衔接规划编制体系 | 第341-345页 |
7.2.1 与总体规划的衔接 | 第342页 |
7.2.2 与详细规划的衔接 | 第342-343页 |
7.2.3 与城市设计的衔接 | 第343-344页 |
7.2.4 与专业规划的衔接 | 第344-345页 |
7.3 管理实施政策建议 | 第345-353页 |
7.3.1 匹配法规政策保障 | 第345-348页 |
7.3.2 开发管理与项目建设 | 第348-351页 |
7.3.3 动态监测与绩效评估 | 第351-352页 |
7.3.4 积极推动公众参与 | 第352-353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353-354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354-360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354-357页 |
8.2 创新点 | 第357-358页 |
8.3 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 第358-360页 |
参考文献 | 第360-376页 |
附录 | 第376-392页 |
附录一 | 第376-390页 |
附录二 | 第390-392页 |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390页 |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 第390-391页 |
C.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91-392页 |
致谢 | 第3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