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信息的土壤侵蚀敏感性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朱溪河小流域为例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中文文摘 | 第4-11页 |
| 绪论 | 第11-19页 |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土壤侵蚀研究 | 第12-15页 |
| ·土壤侵蚀敏感性研究 | 第15页 |
| ·土壤侵蚀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 第15-16页 |
| ·研究述评 | 第16页 |
| 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9-23页 |
| 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9-20页 |
| 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21页 |
| 3 土壤侵蚀概况 | 第21-23页 |
| ·侵蚀成因 | 第21页 |
| ·侵蚀状况 | 第21-22页 |
| ·治理历程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小流域多源数据集成 | 第23-53页 |
| 1 数据源 | 第23-25页 |
| ·基础图件 | 第23页 |
| ·遥感数据 | 第23-25页 |
| ·调查与统计资料 | 第25页 |
| 2 地形数据采集 | 第25-29页 |
| ·DEM数据提取 | 第26-27页 |
| ·地形因子提取 | 第27-29页 |
| 3 土地利用数据采集 | 第29-35页 |
| ·SPOT5影像预处理 | 第29页 |
| ·土地利用遥感识别 | 第29-31页 |
|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 第31-34页 |
| ·土地利用景观量化 | 第34-35页 |
| 4 崩岗数据采集 | 第35-36页 |
| 5 土壤数据采集 | 第36-41页 |
| ·土壤可蚀性数据提取 | 第36-39页 |
| ·土壤类型数据提取 | 第39-41页 |
| 6 植被盖度数据采集 | 第41-46页 |
| ·线性混合像元模型 | 第41-42页 |
| ·基于SPOT5影像的植被盖度反演 | 第42-45页 |
| ·植被景观格局量化 | 第45-46页 |
| 7 地表温度数据采集 | 第46-48页 |
| ·地表温度反演算法 | 第46-47页 |
| ·基于ASTER影像的地表温度反演 | 第47-48页 |
| 8 土壤侵蚀数据采集 | 第48-50页 |
| ·土壤侵蚀分类识别 | 第48-49页 |
| ·土壤侵蚀数据提取 | 第49页 |
| ·土壤侵蚀景观量化 | 第49-50页 |
| 9 数据精度评价 | 第50-51页 |
| 10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三章 小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 第53-71页 |
| 1 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53-55页 |
| ·评价因子的选择 | 第53-54页 |
| ·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54-55页 |
| 2 土壤侵蚀敏感性定量评价 | 第55-59页 |
| ·单因子敏感性评价 | 第55-57页 |
| ·多因子敏感性加权评价 | 第57-59页 |
| 3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59-70页 |
| ·土壤侵蚀敏感性空间格局研究 | 第59-65页 |
| ·土壤侵蚀敏感性单因子分析 | 第65-68页 |
| ·土壤侵蚀敏感性多因子分析 | 第68-69页 |
| ·土壤侵蚀敏感性与侵蚀现状比较 | 第69-70页 |
| 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四章 小流域土壤侵蚀生态环境效应与优化策略 | 第71-89页 |
| 1 热环境效应 | 第71-74页 |
| ·流域地表温度特征 | 第71-73页 |
| ·不同侵蚀敏感性地表温度的差异 | 第73-74页 |
| 2 土壤环境效应 | 第74-80页 |
| ·土壤性状特征 | 第74-77页 |
| ·不同侵蚀敏感性土壤性状比较 | 第77-80页 |
| 3 植物群落效应 | 第80-85页 |
| ·植物群落特征 | 第80-84页 |
| ·不同侵蚀敏感性与植物种类的关系 | 第84页 |
| ·不同侵蚀敏感性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 第84-85页 |
| 4 小流域生态环境优化策略 | 第85-88页 |
| ·封禁治理模式 | 第85-86页 |
| ·生态林草模式 | 第86页 |
| ·低效林改造模式 | 第86页 |
| ·崩岗治理模式 | 第86-87页 |
| ·果园种植模式 | 第87页 |
| ·生态农业模式 | 第87-88页 |
| 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3页 |
| 1 主要结论 | 第89-91页 |
| 2 特色与创新 | 第91页 |
| 3 展望 | 第91-93页 |
| 附表1 景观格局指数综合表 | 第93-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10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03-105页 |
| 致谢 | 第105-107页 |
| 个人简历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