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内涵、功能及过程概述 | 第16-28页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征 | 第16-21页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内涵 | 第16-17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构成要素 | 第17-20页 |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特征 | 第20-21页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功能 | 第21-23页 |
(一) 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 | 第21-22页 |
(二) 促进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 | 第22-23页 |
(三) 激发大学生建立和完善知识结构 | 第23页 |
(四) 鼓励大学生培养能力素质 | 第23页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过程 | 第23-28页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内容发送阶段 | 第24-25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内容接收阶段 | 第25-26页 |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效果评估阶段 | 第26页 |
(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反馈阶段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现状研究 | 第28-40页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积极影响 | 第28-33页 |
(一) 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 第28-29页 |
(二) 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29-30页 |
(三) 增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 第30-31页 |
(四) 锻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网络沟通的能力 | 第31页 |
(五) 推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 第31-33页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消极影响 | 第33-37页 |
(一)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消极影响 | 第33-34页 |
(二) 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 第34-35页 |
(三) 弱化了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意识 | 第35-36页 |
(四) 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 第36-37页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40页 |
(一) 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主体的网络沟通素质差 | 第37-38页 |
(二) 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客体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差 | 第38页 |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传播的部分内容时代感针对性不强 | 第38页 |
(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环境消极因素影响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实效的对策 | 第40-50页 |
一、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主体的综合素质 | 第40-43页 |
(一) 提高网络沟通主体的思想政治素质 | 第40-41页 |
(二) 提高网络沟通主体的知识素质 | 第41-42页 |
(三) 提高网络沟通主体的能力素质 | 第42-43页 |
二、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客体的参与意识和沟通能力 | 第43-44页 |
(一) 激发大学生参与网络沟通的积极性 | 第43-44页 |
(二) 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 | 第44页 |
(三) 帮助大学生及时进行网络沟通效果的反馈 | 第44页 |
(四) 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能力 | 第44页 |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内容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 第44-46页 |
(一)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内容的时代感 | 第45页 |
(二)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内容的针对性 | 第45-46页 |
四、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校园环境 | 第46-50页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校园物质环境的优化 | 第46-47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校园精神环境的优化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注释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后记 | 第58-60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