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绪论 | 第7-13页 |
| 第一章 帕慕克概述 | 第13-24页 |
| 第一节 帕慕克的生平 | 第13-14页 |
| 第二节 帕慕克与诺贝尔文学奖 | 第14-15页 |
| 第三节 帕慕克的意识形态立场 | 第15-18页 |
| 第四节 帕慕克代表作品 | 第18-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帕慕克的创作背景 | 第24-32页 |
| 第一节文明冲突下的土耳其 | 第24-26页 |
| 第二节 文明冲突下的帕慕克 | 第26-28页 |
| 第三节 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情节与视角 | 第28-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帕慕克作品中的文明冲突与对话 | 第32-54页 |
| 第一节《新人生》:寻梦之旅的幻灭 | 第32-39页 |
| 一、《新人生》的“三世说” | 第32-34页 |
| 二、《新人生》与西方经典 | 第34-39页 |
| 1、《新人生》与《福音书》 | 第34-36页 |
| 2、帕慕克与但丁 | 第36-39页 |
| 第二节《我的名字叫红》:细密画的“谋杀”与“复兴” | 第39-45页 |
| 一、《红》中的绘画隐喻 | 第39-42页 |
| 二、《红》的独特叙事艺术 | 第42-45页 |
| 1、多角度的第一人称视角叙事 | 第42-43页 |
| 2、《红》和《追忆似水年华》的多声部叙事比较 | 第43-45页 |
| 第三节 《雪》:“舞台”冲突的高潮 | 第45-53页 |
| 一、《雪》中的土耳其 | 第45-47页 |
| 二、《雪》中的“舞台” | 第47-53页 |
| 1、“舞台”的“艺术效果” | 第47-49页 |
| 2、卡的中间人特征 | 第49-51页 |
| 3、小说的影响 | 第51-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