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7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均相芬顿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均相芬顿体系 | 第18-19页 |
·均相光芬顿体系 | 第19-20页 |
·均相光芬顿的改进方法 | 第20-21页 |
·非均相芬顿体系研究现状 | 第21-28页 |
·非均相芬顿体系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非均相光芬顿体系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多相光催化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 第28-36页 |
·固定床光催化反应器 | 第29-31页 |
·流化床光催化反应器 | 第31-32页 |
·计算流体力学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 第32-36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42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7-38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8-39页 |
·载体预处理 | 第38-39页 |
·铁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39页 |
·铁氧化物/ TiO_2/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39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9-40页 |
·比表面积分析(BET) | 第39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9-40页 |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40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40页 |
·热重-差示扫描(TG-DSC) | 第40页 |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测定(UV-vis-DRS) | 第40页 |
·水样的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羟基自由基的检测方法 | 第41-42页 |
第3章 非均相光芬顿反应体系的建立与反应机制分析 | 第42-62页 |
·非均相光芬顿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42-44页 |
·羟基自由基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4-47页 |
·检测原理 | 第44页 |
·激发波长与发射波长的确定 | 第44-46页 |
·方法的重现性 | 第46页 |
·pH值对发射波长的影响 | 第46-47页 |
·催化剂形态与催化性能的关系 | 第47-51页 |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晶型结构的影响 | 第48-50页 |
·催化剂晶型结构对羟基自由基生成速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反应体系对羟基自由基生成速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影响非均相光芬顿反应体系内羟基自由基生成的因素 | 第52-56页 |
·pH值及Fe离子溶出对羟基自由基生成的影响 | 第52-54页 |
·H_2O_2初始浓度对羟基自由基生成的影响 | 第54-55页 |
·紫外灯光强对羟基自由基生成的影响 | 第55页 |
·α-FeOOH投加量对羟基自由基生成的影响 | 第55-56页 |
·非均相光芬顿体系反应机理分析 | 第56-60页 |
·溶解态Fe离子的作用 | 第57页 |
·催化剂表面Fe的形态变化 | 第57-59页 |
·非均相光芬顿体系的反应机理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4章 内循环流化床非均相光芬顿系统的开发及其对PAM降解的研究 | 第62-92页 |
·流化床非均相光芬顿系统的建立 | 第62-63页 |
·负载型光芬顿催化剂制备及工艺优化 | 第63-70页 |
·前驱物及负载方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63-64页 |
·载体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前驱物浓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65页 |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65-67页 |
·焙烧时间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67页 |
·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67-70页 |
·催化剂的结构分析 | 第70-77页 |
·前驱物及负载方式对铁氧化物/SiO_2催化剂结构的影响 | 第70-72页 |
·铁氧化物/ TiO_2/Al_2O_3催化剂的组成与表面形态 | 第72-77页 |
·内循环流化床非均相光芬顿系统处理PAM影响因素的考察 | 第77-87页 |
·不同H_2O_2初始浓度下PAM的降解效果 | 第77-80页 |
·不同催化剂投加量下PAM的降解效果 | 第80-81页 |
·不同PAM初始浓度下PAM的降解效果 | 第81-83页 |
·不同光源强度下PAM的降解效果 | 第83-85页 |
·不同初始pH值下PAM的降解效果 | 第85-87页 |
·内循环流化床非均相光芬顿系统的动力学过程分析 | 第87-90页 |
·PAM降解的动力学过程分析 | 第87-88页 |
·H_2O_2分解的动力学过程分析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5章 内循环流化床非均相光芬顿反应器的研究 | 第92-130页 |
·内循环流化床非均相光芬顿反应器的设计 | 第92-99页 |
·内循环流化床非均相光芬顿反应器的设计理念 | 第92-93页 |
·三相流化床的原理 | 第93-94页 |
·反应器的设计 | 第94-99页 |
·内循环流化床非均相光芬顿反应器数值模拟方法的确定 | 第99-102页 |
·流体力学模型的选择 | 第99-101页 |
·数值求解方法 | 第101-102页 |
·收敛标准 | 第102页 |
·内循环流化床非均相光芬顿反应器的结构优化 | 第102-125页 |
·模拟参数的设置 | 第102-105页 |
·二维模拟替代三维模拟的研究 | 第105-107页 |
·反应器类型对流场影响的模拟分析 | 第107-110页 |
·反应器的结构参数对流场影响的模拟分析 | 第110-115页 |
·优化后的反应器结构模型 | 第115-117页 |
·反应器的气、液、固三相数值模拟 | 第117-118页 |
·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118-121页 |
·内循环流化床非均相光芬顿反应器内的流场规律研究 | 第121-125页 |
·内循环流化床非均相光芬顿反应器的试运行 | 第125-128页 |
·非均相光芬顿体系的系统结构 | 第125-126页 |
·流速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表观动力学速率常数的研究 | 第127-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结论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49-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个人简历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