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下水劈裂的基坑突涌破坏机理研究与颗粒流数值模拟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0页 |
·前言 | 第7-8页 |
·基坑突涌理论发展概况 | 第8页 |
·基坑突涌计算理论概述 | 第8-17页 |
·经典的压力平衡法 | 第9-10页 |
·均质连续梁、板分析法 | 第10-13页 |
·带预应力均质连续梁、板分析法 | 第13-15页 |
·均质连续体法 | 第15-16页 |
·塑性绞线法 | 第16-17页 |
·统计预测法 | 第17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基于水力劈裂的基坑突涌破坏机理 | 第20-32页 |
·引言 | 第20页 |
·水力劈裂机理 | 第20-22页 |
·水力劈裂研究概述 | 第20-22页 |
·水力劈裂机理 | 第22页 |
·水力劈裂条件 | 第22-25页 |
·粘土心墙内部的高水力梯度 | 第24-25页 |
·裂缝开展面正应力小于劈裂水压 | 第25页 |
·水力劈裂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 第25-27页 |
·有效应力法 | 第25-26页 |
·总应力法 | 第26页 |
·改进的总应力法 | 第26-27页 |
·水力劈裂理论在基坑突涌中的应用 | 第27-32页 |
·水力劈裂与基坑突涌的比较分析 | 第27-29页 |
·基坑突涌破坏过程与判断机理 | 第29-32页 |
第三章 颗粒流理论 | 第32-38页 |
·颗粒流理论概述 | 第32页 |
·颗粒流理论的基本假设 | 第32-33页 |
·颗粒流的物理模型 | 第33-35页 |
·物理方程 | 第33-34页 |
·运动方程 | 第34-35页 |
·颗粒流的接触模型 | 第35-38页 |
·接触刚度模型 | 第35-36页 |
·滑动模型 | 第36页 |
·粘结模型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关于流固耦合的颗粒流细观参数研究 | 第38-56页 |
·颗粒流的流固耦合模型 | 第38-41页 |
·流固耦合类型 | 第38-39页 |
·流固耦合模拟原理 | 第39-41页 |
·关于土的渗透系数的细观参数研究 | 第41-55页 |
·模型建立 | 第41-44页 |
·直接参数分析 | 第44-48页 |
·间接参数分析 | 第48-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基坑突涌过程的颗粒流模拟 | 第56-77页 |
·引言 | 第56页 |
·二维模型建立 | 第56-58页 |
·模型参数的标定 | 第58-69页 |
·参数标定原则 | 第58-59页 |
·双轴试验模型确定土层力学参数 | 第59-68页 |
·渗流模型确定土层渗透系数 | 第68页 |
·模型试算确定劈裂相关参数 | 第68-69页 |
·二维模拟过程 | 第69-70页 |
·二维模拟结果分析 | 第70-77页 |
·工况1——水头高度30cm | 第70页 |
·工况2——水头高度50cm | 第70-71页 |
·工况3——水头高度70cm | 第71-74页 |
·测量圆布置和应力监测 | 第74-76页 |
·本节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