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5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 ·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的主体 | 第11-12页 |
| ·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的主观特征 | 第12-13页 |
| ·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的客体 | 第13页 |
| ·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的客观方面特征 | 第13-15页 |
| 2 废物污染环境犯罪概述 | 第15-23页 |
| ·废物的概念 | 第15-19页 |
| ·我国有关废物的概念 | 第15-16页 |
| ·国际公约关于废物的概念 | 第16页 |
| ·美国关于废物的概念 | 第16-17页 |
| ·德国关于废物的概念 | 第17页 |
| ·日本关于废物的概念 | 第17-19页 |
| ·我国废物概念立法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 第19-20页 |
| ·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的概念 | 第20页 |
| ·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的现状及其原因 | 第20-23页 |
| ·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的现状 | 第20-21页 |
| ·废物污染环境犯罪产生的原因 | 第21-23页 |
| 3 我国的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的立法及其构成特征 | 第23-31页 |
| ·我国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立法的现状概述 | 第23页 |
| ·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的犯罪构成 | 第23-30页 |
| ·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的客体 | 第23-26页 |
| ·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的主体 | 第26-27页 |
| ·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的主观特征 | 第27-28页 |
| ·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的客观方面特征 | 第28-30页 |
| ·刑事立法规定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的意义 | 第30-31页 |
| 4 我国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31-37页 |
| ·个罪的犯罪对象不协调 | 第31页 |
| ·既遂标准规定不合理 | 第31-32页 |
| ·与国际立法趋势存在差距 | 第32页 |
| ·走私废物罪缺少后续犯罪的立法衔接 | 第32-33页 |
| ·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不应规定为结果犯 | 第33-34页 |
| ·个罪之间的法定刑缺乏协调性 | 第34-35页 |
| ·走私废物罪与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的犯罪构成缺乏协调性 | 第35-37页 |
| 5 国外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37-42页 |
| ·美国的立法 | 第37-38页 |
| ·日本的立法 | 第38页 |
| ·其他国家的立法 | 第38页 |
| ·国外立法的借鉴意义 | 第38-42页 |
| ·严格责任概述 | 第39页 |
| ·严格责任的意义 | 第39-40页 |
| ·严格责任的含义 | 第40-42页 |
| 6 我国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立法的完善 | 第42-46页 |
| ·将犯罪对象统一修改为废物 | 第42页 |
| ·设立危险犯 | 第42-43页 |
| ·调整废物污染环境犯罪体系 | 第43-44页 |
| ·将走私废物罪归到"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 | 第43页 |
| ·整合罪名 | 第43-44页 |
| ·移植严格责任 | 第44页 |
| ·调整刑事政策 | 第44-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 附录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