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储层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31页 |
·国内外火山岩油气藏勘探进展与特点 | 第13-16页 |
·国外火山岩油气藏勘探概况 | 第13-15页 |
·中国火山岩油气藏勘探进展 | 第15-16页 |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2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6-19页 |
·工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22页 |
·论文选题的依据、来源及科学意义 | 第22-23页 |
·论文研究任务、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研究任务 | 第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第26-31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26-28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28页 |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28-31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31-53页 |
·准噶尔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 第31-34页 |
·红山嘴油田地层发育特征 | 第34-41页 |
·地层层序及特征 | 第34-36页 |
·石炭-二叠系对比 | 第36-37页 |
·石炭系对比 | 第37-41页 |
·红山嘴油田构造特征研究 | 第41-53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41-42页 |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 | 第42-45页 |
·断裂系统特征 | 第45-47页 |
·区块构造特征 | 第47-53页 |
第三章 火山岩岩性岩相 | 第53-75页 |
·红山嘴油田岩石类型及特征 | 第53-57页 |
·主要岩石类型 | 第53-55页 |
·测井响应特征 | 第55-57页 |
·火山岩岩性识别方法 | 第57-62页 |
·火山岩识别方法概述 | 第57-58页 |
·测井图版法 | 第58-61页 |
·判别分析法 | 第61-62页 |
·测井数据预处理 | 第62-67页 |
·测井系列校正 | 第62-63页 |
·岩心归位校正 | 第63-64页 |
·岩性样品点的拾取 | 第64-65页 |
·建立岩性识别模型 | 第65-67页 |
·岩性识别 | 第67页 |
·岩相模式及工区岩相展布特征 | 第67-75页 |
·火山岩相的分类概述 | 第67-68页 |
·火山岩岩相模式 | 第68-71页 |
·单井岩相分析 | 第71-72页 |
·剖面岩相的分布特征 | 第72-73页 |
·岩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73-75页 |
第四章 火山岩裂缝识别与评价 | 第75-99页 |
·裂缝分类 | 第75-78页 |
·裂缝成因分类 | 第75-78页 |
·裂缝产状分类 | 第78页 |
·裂缝开启程度分类 | 第78页 |
·工区裂缝发育特征 | 第78-81页 |
·裂缝发育类型特征 | 第78-79页 |
·裂缝发育产状特征 | 第79页 |
·裂缝发育密度和大小 | 第79-80页 |
·裂缝发育的有效性 | 第80-81页 |
·裂缝测井识别 | 第81-91页 |
·裂缝的测井响应特征 | 第81-83页 |
·裂缝测井识别 | 第83-87页 |
·岩心裂缝参数的确定 | 第87-88页 |
·裂缝的测井解释 | 第88-91页 |
·裂缝的定量评价 | 第91页 |
·红山嘴油田裂缝走向预测 | 第91-94页 |
·井眼轨迹法原理及效果 | 第93页 |
·全区裂缝走向 | 第93-94页 |
·各区块裂缝走向 | 第94页 |
·试井分析 | 第94-97页 |
·裂缝特征及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 第97-99页 |
·火山岩储层的裂缝特征 | 第97-98页 |
·裂缝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 第98-99页 |
第五章 火山岩储集层特征 | 第99-169页 |
·红山嘴油田火山岩储集层基本特征 | 第99-110页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99-104页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104-109页 |
·储集空间组合特征 | 第109-110页 |
·火山岩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 第110-117页 |
·火山岩成岩作用类型 | 第110-113页 |
·成岩作用阶段划分与孔隙演化 | 第113-117页 |
·火山岩储集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 第117-134页 |
·火山岩岩性岩相对储集层发育的控制 | 第117-122页 |
·构造作用对火山岩储集层发育的控制 | 第122-130页 |
·成岩作用对火山岩储集层发育的控制 | 第130-134页 |
·火山岩储集层物性测井解释 | 第134-139页 |
·建立测井解释模型 | 第134-136页 |
·解释结果 | 第136页 |
·结果检验 | 第136-139页 |
·储集层综合评价 | 第139-158页 |
·岩心含油性特征 | 第139-143页 |
·储集层物性特征 | 第143-147页 |
·储集层分类评价 | 第147-158页 |
·储集层发育规律 | 第158页 |
·火山岩储层地质建模 | 第158-169页 |
·三维储层建模的数据准备及步骤 | 第159-161页 |
·火山岩储层建模思路 | 第161-163页 |
·储层建模主要算法 | 第163-165页 |
·地质建模结果 | 第165-169页 |
第六章 火山岩油藏特征及评价部署建议 | 第169-193页 |
·火山岩油气成藏条件 | 第169-179页 |
·油源条件 | 第169-174页 |
·储层条件 | 第174-177页 |
·盖层保存条件 | 第177-178页 |
·运移通道 | 第178-179页 |
·圈闭类型及生储盖组合 | 第179-182页 |
·圈闭类型 | 第179-180页 |
·生储盖组合特征 | 第180-182页 |
·油气成藏规律及控制因素 | 第182-185页 |
·火山岩油气成藏规律 | 第182-183页 |
·火山岩油气藏控制因素 | 第183-185页 |
·火山岩油藏评价部署建议 | 第185-193页 |
·油藏评价目的 | 第185页 |
·资料录取情况 | 第185-186页 |
·地质论证 | 第186-189页 |
·部署方案及风险分析 | 第189-191页 |
·钻探实施效果分析 | 第191-19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93-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07页 |
致谢 | 第207-20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