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石炭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38页
   ·论文选题的依据、来源及科学意义第10-11页
   ·层序地层学发展、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1-23页
     ·层序地层学发展历程第11-14页
     ·国外层序地层学的主要学派第14-16页
     ·层序地层学在国内发展现状第16-19页
     ·层序地层学面临的主要问题第19-22页
     ·层序地层学发展趋势第22-23页
   ·塔里木盆地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3-30页
     ·研究现状第23-29页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9-30页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攻关目标第30-32页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32-34页
   ·完成的主要工作与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第34-38页
     ·完成的主要工作第34-36页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第36-38页
第二章 塔里木盆地地质概况第38-55页
   ·区域地层第38-47页
     ·地层层系简介第40-41页
     ·盆地覆盖区与周边地层对比第41-45页
     ·地层残余厚度第45-47页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第47-55页
     ·构造单元的划分第47-48页
     ·构造层的划分第48-50页
     ·盆地构造演化史第50-52页
     ·晚泥盆世—石炭纪原型盆地第52-53页
     ·古隆起分布第53-55页
第三章 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石炭系层序地层学研究第55-156页
   ·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及采用的模式第55-62页
     ·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第55-57页
     ·层序地层样式第57-62页
   ·地震层序地层学研究第62-76页
     ·地震层序地层学分析原理和方法第62-64页
     ·地震反射层的层位标定和追踪对比第64-66页
     ·主要地震反射界面特征第66-67页
     ·地震地层层序划分第67-71页
     ·地震层序内的反射特征第71-72页
     ·地震相分析第72-76页
   ·露头层序地层学分析第76-90页
     ·巴楚地区小海子露头层序分析第76-82页
     ·莎车县达木斯乡艾特沟—炮江沟露头层序分析第82-90页
   ·单井层序地层学分析第90-110页
     ·测井资料层序分析第90-96页
     ·和田1井层序地层学分析第96-100页
     ·塔中4井层序地层学分析第100-106页
     ·沙99井层序地层学分析第106-110页
   ·层序地层学综合研究第110-156页
     ·层序边界及特征第110-120页
     ·层序内部构成及区域对比_第120-151页
     ·层序形成与发育的控制因素第151-153页
     ·层序地层沉积模式及层序框架模式第153-156页
第四章 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石炭系沉积体系研究第156-232页
   ·沉积体系分类第156-158页
   ·碎屑岩沉积体系特征第158-170页
     ·冲积扇沉积体系第158-161页
     ·河流沉积体系第161-162页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第162-166页
     ·河口湾沉积体系第166-167页
     ·滨岸沉积体系第167-170页
   ·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特征第170-190页
     ·蒸发台地相第171-184页
     ·局限台地相第184-188页
     ·开阔台地相第188-190页
   ·上泥盆统沉积体系研究第190-207页
     ·主要的沉积相标志第190-195页
     ·沉积相连井对比第195-204页
     ·沉积体系宏观展布第204-205页
     ·东河砂岩段沉积模式第205-207页
   ·石炭系沉积体系研究第207-229页
     ·主要的沉积相标志第207-212页
     ·沉积相连井对比第212-222页
     ·沉积体系宏观展布第222-227页
     ·沉积相模式第227-229页
   ·晚泥盆世—石炭纪沉积演化第229-232页
第五章 层序格架中生储盖组合及有利区块探讨第232-271页
   ·生油岩分布及评价第232-242页
     ·Csq1层序烃源岩分布及特征第233-234页
     ·Csq2层序烃源岩分布及特征第234-238页
     ·Csq3层序烃源岩分布及特征第238-239页
     ·Csq4层序烃源岩分布及特征第239-241页
     ·Csq5层序烃源岩分布及特征第241页
     ·生油岩综合评价第241-242页
   ·储层分布及评价第242-257页
     ·储层类型及分布第242-243页
     ·碎屑岩储层特征及评价第243-254页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第254-257页
   ·盖层分布及评价第257-260页
     ·泥岩盖层第258-260页
     ·膏盐岩盖层第260页
     ·盖层综合评价第260页
   ·层序格架内储盖组合第260-261页
   ·圈闭类型及分布规律第261-263页
   ·有利区块预测第263-271页
     ·东河砂岩段有利区块综合评价及优选第264-266页
     ·生屑灰岩段有利区块综合评价与优选第266-269页
     ·砂泥岩段有利区块综合评价与优选第269-271页
第六章 结论第271-273页
参考文献第273-28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281页

论文共2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南方二叠纪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
下一篇: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储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