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导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正确处理好两法关系的意义 | 第11-14页 |
一、经济法保障行政法目标的实现 | 第11-12页 |
二、行政法保障经济法的实施 | 第12-13页 |
三、两法契合有助于树立法律权威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对经济法学界关于两法关系主要观点的评述 | 第14-22页 |
一、经济法学界关于两法关系的主要观点 | 第14-18页 |
(一) 产生背景不同 | 第14-15页 |
(二) 调整对象不同 | 第15-16页 |
(三) 调整方式不同 | 第16页 |
(四) 关注的焦点不同 | 第16-17页 |
(五) 价值目标存在差异 | 第17-18页 |
二、对经济法学界关于两法关系主要观点的分析 | 第18-22页 |
(一) 受传统部门划分理论的影响 | 第20页 |
(二) 没有把握两法关系的实质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对行政法学界关于两法关系主要观点的评述 | 第22-29页 |
一、行政法学界关于两法关系的主要观点 | 第22-23页 |
二、对行政法学界关于两法关系主要观点的分析 | 第23-29页 |
(一) 没有认清经济法的实质 | 第23-24页 |
(二) 受传统部门法划分标准的影响 | 第24-26页 |
(三) 对经济管理关系的理解有偏差 | 第26页 |
(四) 没有结合行政法的实质来把握两法之间的关系 | 第26-29页 |
第四章 关于正确处理两法关系的建议 | 第29-36页 |
一、两法是两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 第29-30页 |
二、两法互动的理论基础——“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 第30-31页 |
三、两法之间密切联系 | 第31-33页 |
(一) 调整对象的相互交叉 | 第31页 |
(二) 调整方式的相互配合 | 第31页 |
(三) 两法功能上存在互补 | 第31-32页 |
(四) 行政法的程序性规范与经济法的实体性规范相结合 | 第32页 |
(五) 两法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 第32-33页 |
四、两法在内容上应相互协调 | 第33-34页 |
五、两法在行政救济上应相互补充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