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 引言 | 第13-25页 |
| 1.BFPV的形态和基因组结构 | 第13-15页 |
| 2.BFPV的结构蛋白(VP1、VP2和VP3)和非结构蛋白(NS1和NS2) | 第15-18页 |
| 3.BPFV的理化性质、培养特性以及致病性 | 第18-20页 |
| 4.BFPV与CPV和FPV核酸序列、蛋白氨基酸序列的比较及亲缘关系 | 第20-22页 |
| 5.BFPV的免疫预防 | 第22-23页 |
| 6.BFPV的检测方法 | 第23-24页 |
| 7.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 试验一 蓝狐细小病毒泰安株(BFPV-TA)的分离与鉴定 | 第25-3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 ·病毒分离 | 第25页 |
| ·样品与处理 | 第25页 |
| ·病毒分离 | 第25页 |
| ·常规病毒学鉴定 | 第25-27页 |
| ·病毒理化学特性试验 | 第25-26页 |
| ·病毒核酸型鉴定试验 | 第25页 |
| ·病毒对氯仿的敏感性试验 | 第25-26页 |
| ·病毒耐酸性实验 | 第26页 |
| ·病毒的耐热试验 | 第26页 |
| ·红细胞血凝谱试验 | 第26页 |
| ·特异性试验 | 第26页 |
| ·人工感染蓝狐试验 | 第26-27页 |
| ·BFPV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7页 |
| 2.结果 | 第27-29页 |
| ·病毒分离结果 | 第27页 |
| ·常规病毒学鉴定结果 | 第27-28页 |
| ·病毒的理化学鉴定结果 | 第27-28页 |
| ·血凝谱试验结果 | 第28页 |
| ·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28页 |
| ·人工感染蓝狐试验结果 | 第28页 |
|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28-29页 |
| 3 讨论 | 第29-30页 |
| 试验二 蓝狐细小病毒泰安株(BFPV-TA)VP1、VP2和NS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30-5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7页 |
| ·病毒 | 第30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30页 |
| ·试剂 | 第30页 |
| ·仪器 | 第30页 |
| ·试验 | 第30-37页 |
| ·引物合成 | 第30-31页 |
| ·病毒DNA的提取 | 第31页 |
| ·BFPV VP1 NS1基因的PCR扩增 | 第31-32页 |
| ·VP1 NS1 PCR扩增体系及循环参数 | 第31-32页 |
|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32页 |
| ·PCR产物的回收和纯化 | 第32-33页 |
|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 | 第32-33页 |
| ·胶回收的检测 | 第33页 |
| ·VP1 NS1基因的克隆、测序 | 第33-37页 |
| ·重组载体pBFPV-TA-VP1、pBFPV-TA-NS1的构建 | 第33-34页 |
| ·重组载体的转化 | 第34-35页 |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4-35页 |
| ·转化 | 第35页 |
| ·蓝/白斑筛选 | 第35页 |
| ·pBFPV-TA-VP1、pBFPV-TA-NS1单克隆细菌的培养 | 第35页 |
| ·重组质粒DNA的提取 | 第35-36页 |
| ·重组载体的酶切鉴定 | 第36页 |
| ·pBFPV-TA-VP1重组载体的的酶切鉴定 | 第36页 |
| ·pBFPV-TA-NS1重组载体的的酶切鉴定 | 第36页 |
| ·序列测定 | 第36-37页 |
| 2 结果 | 第37-48页 |
| ·PCR扩增结果 | 第37-38页 |
| ·重组子的酶切鉴定结果 | 第38-39页 |
| ·重组子pBFPV/TA-VP1的酶切鉴定结果 | 第38-39页 |
| ·重组子pBFPV/TA-NS1的酶切鉴定结果 | 第39页 |
| ·BFPV-TA基因序列分析 | 第39-47页 |
| ·BFPV-TA基因系统发生分析 | 第47-48页 |
| 3 讨论 | 第48-51页 |
| 试验三 蓝狐细小病毒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 第51-59页 |
| 1 材料 | 第51-53页 |
| ·病毒 | 第51页 |
| ·试剂 | 第51页 |
| ·病料 | 第51-52页 |
| ·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52页 |
| ·BFPV 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2页 |
| ·TaqMan荧光定量PCR标准模板的制备 | 第52页 |
| ·TaqMan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2-53页 |
| ·TaqMan荧光定量PCR特异性试验 | 第53页 |
| ·TaqMan荧光定量PCR敏感性试验 | 第53页 |
| ·TaqMan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3页 |
| ·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53页 |
| 2 结果 | 第53-57页 |
| ·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 | 第53-54页 |
| ·TaqMan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 | 第54页 |
| ·TaqMan荧光定量PCR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54-56页 |
| ·TaqMan荧光定量PCR敏感性试验结果 | 第56页 |
| ·TaqMan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 第56-57页 |
| ·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57页 |
| 3 讨论 | 第57-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个人简介 | 第7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2-73页 |
| 附录1:BFPV-TAVP1基因的测序结果 | 第73-75页 |
| 附录2:BFPV-TA NS1基因测序结果 | 第75-77页 |
| 附录3:BFPV-TA VP1波形图 | 第77-79页 |
| 附录4:BFPV-TA NS1波形图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