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绪论 | 第8-20页 |
| ·缓控释化肥的概念及类型 | 第8-10页 |
| ·缓控释化肥的评判标准和肥效测试方法 | 第10-11页 |
| ·缓控释化肥的评判标准 | 第10-11页 |
| ·缓控释化肥的肥效测试方法 | 第11页 |
| ·实验室测试方法 | 第11页 |
| ·田间测试方法 | 第11页 |
| ·N示踪法 | 第11页 |
| ·包膜型缓控释化肥的定义、分类及制备工艺 | 第11-14页 |
| ·包膜型缓控释化肥的定义 | 第11-12页 |
| ·包膜型缓控释化肥的分类 | 第12-13页 |
| ·包膜型缓控释化肥的制备工艺 | 第13-14页 |
| ·包膜型缓控释化肥的释肥机理和释放过程数学模型 | 第14-16页 |
| ·包膜型缓控释化肥的释肥机理 | 第14页 |
| ·包膜型缓控释化肥的养分释放过程数学模型 | 第14-16页 |
| ·Fick第一定律数学模型 | 第14-15页 |
| ·一级反应动力学数学模型 | 第15-16页 |
| ·影响包膜型缓控释化肥释放速率的因素 | 第16-17页 |
| ·缓控释化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18-20页 |
| 2.包膜用脲醛树脂的改性研究 | 第20-37页 |
|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20-21页 |
| ·实验原料 | 第20页 |
|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 ·(改性)脲醛预聚物的合成 | 第21-23页 |
| ·脲醛预聚物合成的反应机理 | 第21-22页 |
| ·脲醛预聚物的合成工艺 | 第22页 |
| ·助剂P改性脲醛预聚物的合成 | 第22页 |
| ·填料M改性脲醛预聚物的合成 | 第22-23页 |
| ·助剂P与填料M共同改性脲醛预聚物的合成 | 第23页 |
| ·改性脲醛预聚物的固化 | 第23-24页 |
| ·脲醛预聚物的固化机理 | 第23-24页 |
| ·固化条件 | 第24页 |
| ·性能测试 | 第24-26页 |
| ·填料M的亲水性测试 | 第24-25页 |
| ·FTIR红外图谱测试 | 第25页 |
| ·热分析 | 第25页 |
| ·粘度的测定 | 第25页 |
| ·剪切强度的测定 | 第25-26页 |
|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6页 |
| ·SEM观察 | 第2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5页 |
| ·填料M参与反应情况的研究 | 第26-30页 |
| ·沉降结果分析 | 第26-28页 |
| ·FTIR红外图谱比较分析 | 第28-29页 |
| ·DTA和TGA比较分析 | 第29-30页 |
| ·不同方式处理填料的XRD分析 | 第30页 |
| ·(改性)脲醛树脂结构与性能研究 | 第30-35页 |
| ·纯脲醛树脂的红外图谱分析 | 第30-31页 |
| ·改性脲醛树脂的电镜观察 | 第31-32页 |
| ·改性脲醛树脂的流动粘度 | 第32-33页 |
| ·改性脲醛树脂剪切强度 | 第33-34页 |
| ·改性脲醛树脂的热失重特性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3.脲醛树脂膜材料的制备及透肥性测试 | 第37-41页 |
|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37页 |
| ·实验原料 | 第37页 |
|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 ·实验原理与方法 | 第37-39页 |
| ·实验原理 | 第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 ·吸光度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8-39页 |
| ·改性脲醛树脂膜的制备及其透肥性能的测试 | 第39-41页 |
| ·膜的制备 | 第39-40页 |
|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40-41页 |
| 4.改性脲醛树脂膜材的透肥性能研究 | 第41-50页 |
| ·不同厚度同种改性脲醛树脂膜的透肥性能研究 | 第41-47页 |
| ·助剂P(2%)改性脲醛树脂膜的透肥性能研究 | 第41-42页 |
| ·助剂P(2%)和填料M共同改性脲醛树脂膜的透肥性能研究 | 第42-47页 |
| ·填料M(0.5%)改性脲醛树脂膜的透肥性能研究 | 第42-43页 |
| ·填料M(1%)改性脲醛树脂膜的透肥性能研究 | 第43-44页 |
| ·填料M(2%)改性脲醛树脂膜的透肥性能研究 | 第44-45页 |
| ·填料M(3%)改性脲醛树脂膜的透肥性能研究 | 第45-46页 |
| ·填料M(8%)改性脲醛树脂膜的透肥性能研究 | 第46-47页 |
| ·同一厚度不同膜材的透肥性能比较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5.结论 | 第50-51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50页 |
|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附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