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怨恨批判与司法裁判
摘要 | 第1-7页 |
一、问题意识:从几个司法个案说起 | 第7-10页 |
二、作为怨恨主体的现代人及其群众 | 第10-17页 |
(一) 现代人 | 第10-13页 |
1. 传统人理念的转向 | 第10-11页 |
2. 现代人的精神气质 | 第11-12页 |
3. 现代人的生活 | 第12-13页 |
(二) 群众(THE MASS) | 第13-17页 |
1. 比较视野中的群众 | 第13-15页 |
2. 群众的两幅画像 | 第15-16页 |
3. 群众的特点 | 第16-17页 |
三、群众怨恨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7-24页 |
(一) 政党国家:对宪法序言历史事实部分的解读 | 第17-18页 |
(二) 政党意识形态:平等与群众 | 第18-20页 |
1. 平等理念 | 第19页 |
2. 群众观念 | 第19-20页 |
(三) 政党科层法:司法判决使法律大部分落空 | 第20-22页 |
(四) 经济伦理及贫富差距 | 第22-24页 |
四、怨恨批判与司法裁判 | 第24-29页 |
(一) 舍勒的怨恨论 | 第24-26页 |
1. 怨恨的现象学还原 | 第24-25页 |
2. 怨恨的品质结构 | 第25-26页 |
3. 怨恨的社会学命题 | 第26页 |
(二) 大多数中国人的怨恨 | 第26-27页 |
(三) 群众的怨恨批判与司法裁判 | 第27-29页 |
五、一种可能的法哲学解释 | 第29-33页 |
(一) 施米特有关宪法与法律的学说 | 第29-31页 |
1. 国民法治国宪法的混合性 | 第29-30页 |
2. 国民法治国法律的二重性 | 第30-31页 |
(二) 司法之社会可接受性的法哲学解释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