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就业促进法》对女性平等就业权的保护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研究重点及方法 | 第9页 |
·主要内容 | 第9-10页 |
第2章 女性平等就业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5页 |
·平等就业权的内涵 | 第10-11页 |
·女性平等就业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 第11-12页 |
·以调查数据分析法律保护现状 | 第11-12页 |
·女性平等就业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 第12页 |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2-15页 |
·存在问题 | 第12-14页 |
·原因分析 | 第14-15页 |
第3章 《就业促进法》的社会性别解读与法律评析 | 第15-24页 |
·《就业促进法》颁布的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就业促进法》的社会性别解读 | 第16-18页 |
·主要保护条款及其分类 | 第16-17页 |
·《就业促进法》的社会性别解读 | 第17-18页 |
·《就业促进法》配套措施的性别解读 | 第18-20页 |
·解读中央配套措施 | 第18-19页 |
·解读地方配套措施 | 第19-20页 |
·《就业促进法》的特点评析 | 第20-21页 |
·继承原则性保护的立法传统 | 第20页 |
·诉权成为重要的救济途径 | 第20页 |
·平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权益 | 第20-21页 |
·《就业促进法》的性别视角评析 | 第21-24页 |
·颁布时间短,配套立法与研究滞后 | 第21页 |
·保护粗线条,缺乏概念解释与具体制度 | 第21-22页 |
·政府责任行政化,缺乏法律责任条款 | 第22页 |
·缺乏专门的执法主体 | 第22-23页 |
·诉权缺乏各项衔接制度 | 第23-24页 |
第4章 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24-27页 |
·美国就业促进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24-25页 |
·执法主体的专门性 | 第24页 |
·社会化支撑的多元化 | 第24-25页 |
·双重的诉讼主体与翔实的实体权利 | 第25页 |
·欧盟就业促进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25-27页 |
·立法的二元性 | 第25-26页 |
·刑罚的引入 | 第26页 |
·现实的启示 | 第26-27页 |
第5章 女性平等就业权法律保护的对策研究 | 第27-34页 |
·女性平等就业权立法保护的完善 | 第27-29页 |
·完善具体内容 | 第27页 |
·增设意见反馈立法程序 | 第27-28页 |
·完善生育保险法律体制 | 第28-29页 |
·专门执法机构的制度设计 | 第29-31页 |
·建立官方的专门性执法机构 | 第29-30页 |
·合理统筹,充分发挥非政府社会组织的作用 | 第30-31页 |
·推动企业进行SA8000认证 | 第31页 |
·完善司法救济体系 | 第31-32页 |
·建立健全保障诉权的法律体系 | 第31页 |
·开展法律援助,建立政府问责制 | 第31-32页 |
·加大法律处罚力度,增加法律责任形式 | 第32页 |
·关于构建保护网络体系的设计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个人简历 | 第39-40页 |
导师简历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