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饱和原状土土—水特征曲线及本构模型的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1 绪论 | 第13-17页 |
·土结构性的概念 | 第13页 |
·土结构性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17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47页 |
·结构性土的试验研究 | 第17-19页 |
·结构性土的细观试验研究 | 第17-18页 |
·结构性土的宏观试验研究 | 第18-19页 |
·结构性粘土的力学特性 | 第19-25页 |
·结构性粘土的压缩性 | 第20-21页 |
·结构性粘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21-22页 |
·结构性粘土的初始剪切模量 | 第22页 |
·结构性粘土的强度包线 | 第22页 |
·结构性粘土的固结系数 | 第22-24页 |
·结构性粘土的各向异性 | 第24-25页 |
·结构性粘土的双孔隙特征 | 第25页 |
·土结构性的量化方法 | 第25-31页 |
·细观量化参数 | 第26-28页 |
·宏观量化参数 | 第28-31页 |
·结构性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31-45页 |
·宏观结构性本构模型 | 第32-43页 |
·微\细观结构模型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3 土水特征曲线的试验研究 | 第47-65页 |
·土水特征曲线的基本概念 | 第47-48页 |
·土水特征曲线滞回效应的影响 | 第48-52页 |
·土水特征曲线的滞回现象 | 第48-49页 |
·滞回效应对强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滞回效应对变形的影响 | 第50-52页 |
·土水特征曲线的测试仪器 | 第52-54页 |
·FREDLUND SWCC压力仪的试验原理 | 第54-56页 |
·轴平移技术的原理 | 第54-55页 |
·高进气值陶瓷板的工作原理 | 第55-56页 |
·试验方法及操作步骤 | 第56-59页 |
·土样的饱和 | 第56页 |
·陶瓷板的饱和 | 第56-57页 |
·试验仪器的安装 | 第57-58页 |
·试验注意事项 | 第58-59页 |
·土水特征曲线试验结果分析 | 第59-63页 |
·描述土水特征曲线的方程 | 第60-61页 |
·土水特征曲线方程参数的确定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4 考虑孔隙比对土水特征曲线影响的研究 | 第65-77页 |
·考虑孔隙比对土水特征曲线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66-68页 |
·ASSOULINE方程中参数与土体孔隙率的关系 | 第68-71页 |
·参数ζ和υ与土体孔隙率之间的关系 | 第68-70页 |
·饱和、残余体积含水量与孔隙率之间的关系 | 第70-71页 |
·方法的验证 | 第71-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5 耦合扰动变量的定义及其演化规律的研究 | 第77-95页 |
·耦合扰动变量的定义 | 第78-80页 |
·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80-88页 |
·相对完整状态土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 | 第80-81页 |
·完全调整状态土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 | 第81-85页 |
·结构性参数的演化规律 | 第85-86页 |
·宏观应力-应变关系 | 第86-88页 |
·参数分析 | 第88-89页 |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89-90页 |
·模型初步验证 | 第90-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6 考虑水滞后性与变形耦合的非饱和原状土本构模型 | 第95-115页 |
·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96-107页 |
·液相本构模型 | 第97-99页 |
·固相本构模型 | 第99-105页 |
·结构性参数的演化规律 | 第105-106页 |
·宏观应力-应变关系 | 第106-107页 |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107-108页 |
·参数分析 | 第108-109页 |
·模型预测 | 第109-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9页 |
·主要结论 | 第115-116页 |
·展望 | 第116-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5-13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