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致谢 | 第8-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4页 |
1 杨梅素及二氢槲皮素简介 | 第15-18页 |
·类黄酮化合物的结构及抗氧化活性构效关系 | 第15-16页 |
·杨梅素与二氢槲皮素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16-17页 |
·杨梅素、二氢槲皮素等类黄酮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 第17-18页 |
2 杨梅素和二氢槲皮素的电化学研究现状及展望 | 第18-19页 |
·杨梅素、二氢槲皮素等类黄酮化合物的电化学研究现状 | 第18页 |
·杨梅素、二氢槲皮素等类黄酮化合物的电化学研究方向 | 第18-19页 |
3 紫外可见薄层光谱电化学方法 | 第19-21页 |
·紫外可见薄层光谱电化学方法简介及发展 | 第19页 |
·紫外可见薄层光谱电化学方法的优点 | 第19-20页 |
·紫外可见薄层光谱电化学方法的应用 | 第20页 |
·循环伏吸法(Cyclic Voltabsorptometry)简介 | 第20-21页 |
4 类黄酮化合物与金属离子、DNA 相互作用研究 | 第21-22页 |
·类黄酮化合物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第21页 |
·类黄酮化合物与 DNA 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5 本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杨梅素和二氢槲皮素在石墨–石蜡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 第24-35页 |
1 引言 | 第24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4-26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4-25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4页 |
·杨梅素、二氢槲皮素在CPE 电极上大范围扫描的CV 曲线 | 第26-27页 |
·富集时间对CV 峰的影响 | 第27页 |
·富集电势对CV 峰的影响 | 第27-28页 |
·pH 值对CV 峰的影响 | 第28-30页 |
·扫描速度对CV 峰的影响 | 第30-32页 |
·杨梅素微分脉冲伏安(DPV)曲线 | 第32-33页 |
·二氢槲皮素微分脉冲伏安(DPV)曲线 | 第33-3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原位紫外光谱法研究杨梅素和二氢槲皮素的光谱电化学行为 | 第35-47页 |
1 引言 | 第35页 |
2 实验部分 | 第35-38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实验装置图 | 第36页 |
·长光程薄层光谱电化学池的设计 | 第36-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6页 |
·杨梅素的薄层UV-Vis 测试 | 第38-44页 |
·二氢槲皮素的薄层UV-Vis 测试 | 第44-45页 |
·杨梅素与二氢槲皮素抗氧化性能差异的讨论 | 第45-4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双电势阶跃计时吸光度法及循环伏吸法研究杨梅素和二氢槲皮素 | 第47-55页 |
1 引言 | 第47页 |
2 实验部分 | 第47-48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7-48页 |
·实验方法 | 第4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双电势阶跃计时吸光度法研究杨梅素的氧化还原行为 | 第48-51页 |
·双电势阶跃计时吸光度法研究二氢槲皮素的氧化还原行为 | 第51页 |
·循环伏吸法研究酸性条件下杨梅素的氧化还原行为 | 第51-5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杨梅素和二氢槲皮素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55-66页 |
1 引言 | 第55页 |
2 实验部分 | 第55-56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5-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5页 |
·杨梅素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研究 | 第56-61页 |
·Fe~(3+)对 H_2O_2 氧化的促进作用研究 | 第61-64页 |
·二氢槲皮素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研究 | 第64-65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