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28页 |
·活性氧(ROS) | 第8页 |
·氧化性损伤 | 第8-9页 |
·生物抗氧化体系 | 第9页 |
·GPX | 第9-10页 |
·GPX模拟酶 | 第10-20页 |
·生物模拟酶 | 第10-11页 |
·化学模拟酶 | 第11-20页 |
·小分子含硒模拟物 | 第11-12页 |
·小分子含碲模拟物 | 第12-13页 |
·大分子和超分子GPx模拟物 | 第13页 |
·主客体酶模型 | 第13-14页 |
·树枝状分子酶模型 | 第14-15页 |
·分子印迹GPx酶模型 | 第15-17页 |
·纳米酶模型 | 第17页 |
·胶束GPx酶模型 | 第17-18页 |
·囊泡GPx酶模型 | 第18-19页 |
·纳米管GPx酶模型 | 第19-20页 |
·温度响应GPx酶模型 | 第20页 |
·偶氮苯及其光致异构 | 第20-21页 |
·环糊精和偶氮苯的可逆组装体 | 第21-24页 |
·基于环糊精的超分子聚合物 | 第24-25页 |
·立论依据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光响应囊泡GPX酶模型的构建 | 第28-47页 |
·序言 | 第28-29页 |
·光响应囊泡GPX酶模型的制备 | 第29-35页 |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试验方法 | 第29-35页 |
·苯硒酸(ArSeO2H)的合成 | 第29-30页 |
·3-羧基-4-硝基苯硫酚(TNB)的合成 | 第30-31页 |
·目标分子PyC10AzoC10Py的合成路线 | 第31页 |
·4,4’-二羟基偶氮苯的合成 | 第31-32页 |
·化合物BrC10AzoC10Br的合成 | 第32-33页 |
·目标分子PyC10AzoC10Py的合成 | 第33-34页 |
·超分子复合物的合成 | 第34页 |
·紫外-可见光普以及trans-cis转变 | 第34页 |
·酶样的配制 | 第34页 |
·GPx活性测试体系及方法 | 第34-35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47页 |
·囊泡酶模型的非酶学性质研究 | 第35-40页 |
·目标分子与Α-环糊精复合物的核磁表征 | 第35-36页 |
·囊泡酶模型的光谱及异构化研究 | 第36页 |
·偶氮苯顺反异构化平衡时间 | 第36-38页 |
·囊泡 GPX 酶模型的纳米粒度表征 | 第38页 |
·囊泡 GPX 酶模型的形貌表征 | 第38-40页 |
·囊泡酶模型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40-45页 |
·起始活力的计算 | 第40-42页 |
·囊泡酶模型的交替光刺激和活力变化 | 第42-43页 |
·光照刺激对非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饱和动力学研究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光响应超分子聚合物 GPX 酶模型的构建 | 第47-65页 |
·序言 | 第47页 |
·光响应超分子聚合物 GPX 酶模型的制备 | 第47-55页 |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试验方法 | 第48-55页 |
·实验合成路线 | 第48页 |
·化合物 2 的合成 | 第48-49页 |
·化合物 3 的合成 | 第49页 |
·化合物 4 的合成 | 第49-50页 |
·化合物 5 的合成 | 第50-51页 |
·化合物 6(AdAzoAd)的合成 | 第51-52页 |
·6-位单碲桥联-环糊精(6-TediCD)的合成 | 第52-53页 |
·单-(6-对甲基苯磺酸基)-β -环糊精(6-OTs-β-CD)的合成 | 第53页 |
·6-TediCD 的合成 | 第53-54页 |
·超分子聚合物的制备 | 第54-55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5-65页 |
·超分子聚合物酶模型的非酶学性质研究 | 第55-58页 |
·超分子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 | 第55页 |
·超分子聚合物的核磁表征 | 第55-58页 |
·超分子聚合物酶模型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58-63页 |
·起始活力的计算 | 第58-59页 |
·超分子聚合物酶模型的交替光刺激和活力变化 | 第59-61页 |
·CUOOH-TNB 体系中的 GPx 活力 | 第61-62页 |
·饱和动力学研究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5页 |
作者简历 | 第75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待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中文摘要 | 第77-79页 |
ABSTRACT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