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二、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2-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概念界定 | 第15-23页 |
第一节 个性、个性化教学 | 第15-17页 |
一、“个性”的内涵 | 第15-16页 |
二、“个性化教学”的内涵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城郊接合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及其特点 | 第17-19页 |
一、城郊接合部中学 | 第17-18页 |
二、城郊接合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 | 第18-19页 |
三、城郊接合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的特点 | 第19页 |
第三节 概念辨析 | 第19-22页 |
一、个别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 第19-20页 |
二、分层教学与个性化教学 | 第20-21页 |
三、共性教学法和个性化教学法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城郊接合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 | 第23-35页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第23-24页 |
一、心理学依据 | 第23-24页 |
二、教育学依据 | 第24页 |
第二节 学科特性 | 第24-26页 |
第三节 现实需要 | 第26-33页 |
一、素质教育需要 | 第26页 |
二、城郊接合部中学的需要 | 第26-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城郊接合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困难之处 | 第35-40页 |
第一节 意识层面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35页 |
二、应试教育的重压 | 第35-36页 |
第二节 现实层面的束缚 | 第36-37页 |
一、教育制度制约 | 第36页 |
二、授课形式的限制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教学层面的问题 | 第37-39页 |
一、生源结构不合理给教学造成巨大的困难 | 第37-38页 |
二、教师对学生认识的不足 | 第38页 |
三、教师个人素养的局限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城郊接合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个性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 第40-62页 |
第一节 推行“自主阅读”的预习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 第40-45页 |
一、“自主阅读”的预习模式 | 第40-41页 |
二、“自主阅读”的实施过程及效果 | 第41-42页 |
三、对“自主阅读”预习模式的思考 | 第42-45页 |
第二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 第45-51页 |
一、教学课例 | 第46-49页 |
二、教学分析 | 第49-50页 |
三、教学思考 | 第50-51页 |
第三节 精简教学内容,一课一得一练一文 | 第51-57页 |
一、教学课例 | 第52-55页 |
二、教学思考 | 第55-57页 |
第四节 开设阅读讨论课,补充课堂,延伸教学 | 第57-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城郊接合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原则 | 第62-66页 |
第一节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第62页 |
第二节 强调实践和参与 | 第62-63页 |
第三节 面向多数兼顾个别 | 第63页 |
第四节 精简内容要点集中 | 第63-64页 |
第五节 重视兴趣兼带强制 | 第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结束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69-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