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3-28页 |
1.1二氧化钛基本介绍 | 第13-14页 |
1.2二氧化钛光催化机理 | 第14-15页 |
1.3纳米二氧化钛的合成 | 第15-18页 |
1.3.1溶胶-凝胶法 | 第16页 |
1.3.2胶束法和反胶束法 | 第16页 |
1.3.3水热合成法和溶剂热法 | 第16-17页 |
1.3.4直接氧化法 | 第17页 |
1.3.5气相沉积法(物理法和化学法) | 第17页 |
1.3.6电沉积法 | 第17页 |
1.3.7超声化学法 | 第17-18页 |
1.3.8微波合成法 | 第18页 |
1.4二氧化钛光催化的改进措施 | 第18-23页 |
1.4.1贵金属负载 | 第18-19页 |
1.4.2金属氧化物负载 | 第19页 |
1.4.3半导体复合 | 第19-20页 |
1.4.4碳纳米材料复合 | 第20-21页 |
1.4.5染料敏化 | 第21-22页 |
1.4.6形貌与晶面控制 | 第22-23页 |
1.5二氧化钛光催化的具体应用 | 第23-27页 |
1.5.1光分解产氢 | 第23-24页 |
1.5.2水体修复 | 第24-25页 |
1.5.3大气净化 | 第25页 |
1.5.4有机物合成转化 | 第25-26页 |
1.5.5二氧化碳还原 | 第26-27页 |
1.6课题研究方向和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二章金纳米簇光敏化二氧化钛可见光光催化氧化胺 | 第28-41页 |
2.1引言 | 第28-29页 |
2.2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2.2.1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2.2.2实验仪器 | 第30页 |
2.2.3光反应装置 | 第30页 |
2.2.4Au-GSH-TiO2催化剂的合成 | 第30-31页 |
2.2.5苄胺选择性氧化的实验步骤 | 第31页 |
2.2.6产物分析检测器和参数 | 第31页 |
2.2.7Au-GSH-TiO2催化剂的表征 | 第31页 |
2.3结果与讨论 | 第31-40页 |
2.3.1Au-GSH-TiO2复合催化剂的XRD、FL、TEM和UV-VisDRS表征 | 第31-34页 |
2.3.2负载量对选择性氧化苄胺的影响 | 第34页 |
2.3.3不同波段光的光催化效率 | 第34-35页 |
2.3.4Au-GSH负载不同晶型TiO2的光催化效率 | 第35页 |
2.3.5溶剂对选择性氧化苄胺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6反应的动力学的探究 | 第36页 |
2.3.7不同捕获剂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8不同TEMPO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9控制实验 | 第38-39页 |
2.3.10拓展实验 | 第39-40页 |
2.4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3,4,9,10-苝四甲酸负载二氧化钛可见光光催化氧化胺的研究 | 第41-56页 |
3.1引言 | 第41-42页 |
3.2实验部分 | 第42-45页 |
3.2.1实验试剂 | 第42-43页 |
3.2.2实验仪器 | 第43页 |
3.2.3光反应装置 | 第43页 |
3.2.4TiO2-PTCA催化剂的合成 | 第43-44页 |
3.2.5苄胺选择性氧化的实验步骤 | 第44页 |
3.2.6产物分析检测器和参数 | 第44页 |
3.2.7TiO2-PTCA催化剂的表征 | 第44-45页 |
3.3结果与讨论 | 第45-55页 |
3.3.1TiO2-PTCA复合催化剂的XRD和UV-VisDRS表征 | 第45-46页 |
3.3.2不同苝衍生物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3不同TiO2的量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4不同量的TEMPO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 | 第48页 |
3.3.5不同波段光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6不同晶型二氧化钛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7不同溶剂环境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 | 第50页 |
3.3.8反应动力学的探究 | 第50-51页 |
3.3.9控制实验 | 第51-52页 |
3.3.10TiO2-PTCA光催化体系的反应机理探究 | 第52-54页 |
3.3.11TiO2-PTCA光催化体系的循环测试 | 第54页 |
3.3.12TiO2-PTCA光催化体系的底物拓展实验 | 第54-55页 |
3.4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