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蛋白质论文

具有穿膜功能的重组蛋白PTD-MAX的制备及其活性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24页
   ·蛋白转导域PTD的简介第10-13页
     ·PTD的研究概况第10-11页
     ·TAT-PTD的转导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第11-13页
     ·PTD的应用前景第13页
   ·PAC1受体及蛋Maxadilan的简介第13-18页
     ·PAC1受体的研究概况第13-14页
     ·PAC1受体介导的生物学功能第14-16页
     ·Maxadilan的研究概况第16-17页
     ·Maxadilan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优势第17-18页
   ·蛋白内含肽介导多肽制备的原理及优点第18-22页
     ·蛋白内含肽简介第18-20页
     ·蛋白内含肽介导蛋白纯化第20页
     ·IMPACT-CN蛋白表达纯化系统简介第20-22页
   ·本研究意义、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2-24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23页
     ·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重组蛋白PTD-MAX的设计及工程菌pKYB-PTD-MAX-ER2566的构建第24-30页
   ·前言第24页
   ·材料与方法第24-26页
     ·细菌菌株和质粒载体等第24页
     ·酶及其它试剂第24页
     ·工程菌pKYB-PTD-MAX-ER2566的构建第24-26页
   ·实验结果第26-29页
     ·重组表达载体pKYB-PTD-MAX的鉴定第27-28页
     ·工程菌pKYB-PTD-MAX-ER2566的检测及目的蛋白表达第28-29页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工程菌pKYB-PTD-MAX-ER2566的培养及目的蛋白的纯化与鉴定第30-41页
   ·前言第30页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30-33页
     ·实验材料第30页
     ·工程菌pKYB-PTD-MAX-ER2566的培养及发酵罐发酵第30-31页
     ·蛋白电泳条件第31页
     ·内含肽介导的目的蛋白的纯化第31-33页
   ·实验结果第33-39页
     ·工程菌pKYB-PTD-MAX-ER2566的培养第33-37页
     ·工程菌的检测及目的蛋白的纯化与鉴定第37-39页
   ·讨论第39-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PTD介导的重组蛋白PTD-MAX穿膜能力的研究第41-49页
   ·前言第41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1-44页
     ·实验材料第41-42页
     ·重组蛋白PTD-MAX的FITC标记第42页
     ·重组蛋白PTD-MAX穿细胞膜的功能检测第42页
     ·重组蛋白PTD-MAX穿血脑屏障的功能检测第42-43页
     ·重组蛋白PTD-MAX穿眼角膜的功能检测第43-44页
   ·实验结果第44-46页
     ·重组蛋白PTD-MAX穿细胞膜的功能第44页
     ·重组蛋白PTD-MAX穿血脑屏障的功能第44-45页
     ·重组蛋白PTD-MAX穿小鼠与兔子角膜的功能第45-46页
   ·讨论第46-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重组蛋白PTD-MAX激活PAC1受体活性的研究第49-54页
   ·前言第49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9-50页
     ·实验材料第49页
     ·重组PTD-MAX瞬时作用对小鼠的血糖浓度影响实验第49页
     ·重组PTD-MAX作用对小鼠摄食能力影响实验第49-50页
   ·实验结果第50-52页
     ·重组PTD-MAX瞬时作用对小鼠的血糖浓度的影响第50-51页
     ·重组PTD-MAX抑制小鼠摄食能力的活性研究第51-52页
   ·讨论第52-53页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六章 重组蛋白PTD-MAX对兔眼碱损伤后生物修复功能的研究第54-62页
   ·前言第54-55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5-56页
     ·实验材料第55页
     ·兔眼角膜碱烧伤模型的制作第55页
     ·实验分组第55页
     ·活体观察及检测方法第55-56页
   ·实验结果第56-60页
     ·重组蛋白PTD-MAX对碱烧伤后兔眼角膜浑浊程度的影响第56-57页
     ·重组蛋白PTD-MAX对碱烧伤后兔眼角膜溃疡程度的修复功能第57-59页
     ·重组蛋白PTD-MAX对碱烧伤后兔眼角膜炎症反应的作用第59页
     ·重组蛋白PTD-MAX对碱烧伤后兔眼角膜敏感度的恢复功能第59-60页
   ·讨论第60-61页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结论第62页
   ·创新第62-63页
   ·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附录第69-85页
 附录1 专业名词缩写及中英文对照第69-70页
 附录2 论文中使用的实验材料与方法第70-82页
 附录3 pKYB1 Vector图谱第82-83页
 附录4 pKYB-PTD-MAX测序图第83-84页
 附录5 重组蛋白PTD-MAX的激光飞行质谱图第84-8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5-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CMV新基因UL49Z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一篇:铜绿微囊藻与小球藻种间竞争及其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