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引言 | 第12页 |
·课题研究方向及背景 | 第12页 |
·国外电网稳定控制技术的发展 | 第12-13页 |
·国内电网稳定控制技术的发展 | 第13-15页 |
·智能型稳定控制装置实现了模块化结构 | 第14页 |
·区域电网稳定控制技术的出现 | 第14页 |
·低频低压减负荷控制技术、新型失步振荡解列装置的出现 | 第14-15页 |
·电网稳控控制的特点与要求 | 第15-17页 |
·整体特点 | 第15页 |
·对区域子站的要求 | 第15-16页 |
·稳定控制装置起动元件的选择 | 第16-17页 |
·电网稳定控制技术的类型 | 第17-18页 |
·提高电网安全稳定的控制措施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区域电网稳定控制系统的原理 | 第21-32页 |
·电力系统承受大扰动能力的标准 | 第21-22页 |
·广东电网安稳控制系统控制策略 | 第22-24页 |
·粤东安稳系统分析 | 第24-26页 |
·构建粤东安稳系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24页 |
·粤东安稳控制系统控制策略的层级 | 第24-25页 |
·汕头子站的惠汕甲乙线故障控制策略 | 第25-26页 |
·安稳控制系统的构成 | 第26-27页 |
·子站-执行站通信连接方式 | 第27-28页 |
·子站A、B 两套系统间信息交换 | 第27-28页 |
·远方通信命令确认流程和防误措施 | 第28页 |
·子站主要功能 | 第28-29页 |
·执行站主要功能 | 第29-30页 |
·提高安稳装置可靠性的措施 | 第30-31页 |
·装置自检和闭锁措施 | 第30页 |
·判据方面保证可靠性的措施 | 第30页 |
·通信方面的可靠性措施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区域电网稳定控制装置的逻辑方案设计 | 第32-40页 |
·用“电气量+开关量+运行压板+HWJ”判元件投停 | 第32页 |
·元件过载告警逻辑 | 第32-33页 |
·元件过载启动逻辑 | 第33页 |
·元件过载动作逻辑 | 第33-34页 |
·元件跳闸启动逻辑 | 第34页 |
·元件跳闸判别逻辑 | 第34-35页 |
·电气量+HWJ 判别元件跳闸 | 第35-36页 |
·低频减载功能逻辑 | 第36-37页 |
·低压减载功能逻辑 | 第37页 |
·高频切机功能逻辑 | 第37-38页 |
·主辅运行相互闭锁逻辑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安稳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40-60页 |
·安稳系统执行站的构成与主要功能 | 第40-44页 |
·低频低压功能 | 第41-42页 |
·线路/主变过载控制功能 | 第42页 |
·远方切负荷功能 | 第42-43页 |
·其他功能 | 第43-44页 |
·安稳装置的硬件配置 | 第44-53页 |
·装置的硬件框图 | 第44-45页 |
·装置的结构及正面布置 | 第45-48页 |
·输出中间板(SZ) | 第48-49页 |
·信号中间板(XHB) | 第49-50页 |
·出口继电器板 | 第50-51页 |
·通信板(TCJ) | 第51-52页 |
·打印接口板(DYK) | 第52-53页 |
·安稳装置的显示菜单 | 第53-59页 |
·当前状态菜单 | 第53-55页 |
·定值设置菜单 | 第55-56页 |
·事件记录菜单 | 第56-58页 |
·打印选择菜单 | 第58页 |
·时钟设置菜单 | 第58页 |
·整组试验菜单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安稳系统的运行与检验 | 第60-74页 |
·安稳装置的运行注意事项 | 第60-61页 |
·正常运行中的巡视和检查 | 第60页 |
·运行人员进行线路检修时的注意事项 | 第60页 |
·电网事故时检查装置动作情况 | 第60-61页 |
·装置出现异常告警时的检查 | 第61页 |
·重点注意事项 | 第61页 |
·安稳装置的回路自检 | 第61-64页 |
·电压回路自检 | 第62页 |
·电流回路自检 | 第62页 |
·频率回路自检 | 第62页 |
·DCJ 数据传输错误 | 第62-63页 |
·开入回路自检 | 第63页 |
·通道中断 | 第63页 |
·HWJ 异常 | 第63页 |
·各种异常情况的信号灯状态 | 第63-64页 |
·安稳装置现场联合检验 | 第64-73页 |
·绘制装置联调作业流程 | 第64页 |
·实施危险点分析和安全预控措施 | 第64-66页 |
·准备工作 | 第66-67页 |
·装置测试 | 第67-72页 |
·现场恢复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