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

中国金融机构救助问题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绪论第8-10页
 一、研究背景第8页
 二、选题意义第8-9页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9页
 四、本文不足之处第9-10页
第一章 金融机构救助的一般分析第10-17页
 第一节 相关定义及内涵第10-12页
  一、金融机构第10页
  二、问题金融机构第10-12页
  三、金融机构救助第12页
 第二节 金融机构救助的主体及分工第12-14页
  一、金融机构第12页
  二、中央银行第12-13页
  三、监管机构第13页
  四、各级政府第13页
  五、存款保险公司第13-14页
  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第14页
 第三节 金融机构救助措施第14-17页
  一、紧急救助第14-15页
  二、进行重组第15-16页
  三、市场退出第16-17页
第二章 我国金融机构救助状况分析第17-36页
 第一节 我国问题金融机构产生的原因第17-22页
  一、转轨经济导致的金融体制不稳定第17-18页
  二、经营模式对金融机构稳健性的影响第18-19页
  三、金融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第19页
  四、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第19-20页
  五、泡沫因素对问题金融机构形成的助推作用第20页
  六、市场退出机制缺乏的影响第20页
  七、治理结构缺失及道德风险引致的问题第20-22页
 第二节 我国金融机构救助中采用的模式第22-30页
  一、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救助模式第22-25页
  二、政府救助模式第25页
  三、机构自救和同业互救模式第25-26页
  四、中央汇金公司及其子公司救助模式第26-27页
  五、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公司救助模式第27-28页
  六、保险保障基金救助模式第28页
  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救助模式第28-30页
 第三节 我国金融机构救助存在的弊端第30-36页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第30页
  二、救助理念存在偏差第30-31页
  三、救助主体、客体与机制上存在问题第31页
  四、对问题金融机构的发现和认定滞后第31页
  五、多主体的道德风险问题分析第31-32页
  六、央行再贷款制度存在的缺陷及负面影响第32-34页
  七、政府负担沉重与高额的救助成本第34-36页
第三章 金融机构救助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第36-49页
 第一节 金融机构救助的国际经验第36-45页
  一、美国金融机构救助的实践经验第36-41页
  二、韩国金融机构救助的实践经验第41-45页
 第二节 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第45-49页
  一、立法的保障第45-46页
  二、救助机构的独立第46页
  三、金融机构的危机敏感性第46-47页
  四、救助资金来源的多样化第47页
  五、存款保险制度的缓冲第47页
  六、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第47-49页
第四章 合理解决我国金融机构救助问题的对策第49-64页
 第一节 完善金融机构救助的法律环境第49-50页
  一、建立完整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制度第49-50页
  二、制定与存款保险制度相应的法律制度第50页
 第二节 明确救助主体在金融机构救助中的独立分工第50-53页
  一、明确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功能定位第50-51页
  二、注重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监管分离第51-52页
  三、规范各级政府的干预行为第52页
  四、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第52-53页
 第三节 建立金融机构风险预警机制第53-56页
  一、金融机构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第53页
  二、金融机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立第53-56页
 第四节 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第56-59页
  一、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推进的进程第56-57页
  二、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第57-59页
 第五节 构建合理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第59-64页
  一、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方式选择第59-60页
  二、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条件与标准第60-62页
  三、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程序第62-64页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详细摘要第70-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疆金融机构的制度风险现状和问题研究
下一篇: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