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第五立面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引言 | 第14-32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城市景观 | 第14-15页 |
·城市社区规划与景观 | 第15-16页 |
·第五立面景观对城市的影响 | 第16-17页 |
·第五立面景观对于社区景观的重要性 | 第17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22页 |
·城市社区定义及分类 | 第17-20页 |
·第五立面景观 | 第20页 |
·社区归属感 | 第20-21页 |
·景观“场” | 第21-22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趋势 | 第22-29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国外发展趋势 | 第23-26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6页 |
·国内发展趋势 | 第26-29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9-30页 |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30-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31-32页 |
2 城市社区第五立面景观解析 | 第32-42页 |
·城市社区第五立面景观属性 | 第32-38页 |
·物质形态属性 | 第32-37页 |
·精神形态属性 | 第37-38页 |
·社区居民对第五立面景观的需求 | 第38-41页 |
·社区景观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社区第五立面景观的功能 | 第39-41页 |
·社区居民对第五立面景观的需求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3 城市社区第五立面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42-50页 |
·需求层次理论 | 第42-43页 |
·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 | 第43-44页 |
·刺激理论 | 第43页 |
·相互作用理论 | 第43页 |
·场所理论 | 第43-44页 |
·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 | 第44-45页 |
·景观系统整体性和景观要素异质性 | 第44页 |
·景观结构的廊道 | 第44-45页 |
·景观价值的多重性 | 第45页 |
·“反规划”的相关理论 | 第45-46页 |
·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论 | 第46-47页 |
·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 | 第46-47页 |
·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 | 第47页 |
·文章小结 | 第47-50页 |
4 城市社区第五立面景观设计应用研究 | 第50-76页 |
·总体设计研究 | 第50-55页 |
·常规景观立面与景观第五立面 | 第50页 |
·城市社区第五立面景观体系 | 第50-52页 |
·城市社区第五立面景观设计方法 | 第52-55页 |
·设计方法的权重评价与评价方程 | 第55-61页 |
·评价方法 | 第56页 |
·评价体系 | 第56-57页 |
·评价思路 | 第57-59页 |
·评价结果 | 第59-61页 |
·详细设计 | 第61-74页 |
·建筑第五立面景观设计 | 第61-69页 |
·第五立面下的地面环境设计 | 第69-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5 金华市兴学社区第五立面景观改造构思 | 第76-96页 |
·兴学社区概况 | 第76-78页 |
·历史沿革 | 第76页 |
·社区现状 | 第76-78页 |
·景观改造前期分析 | 第78-81页 |
·调查问卷 | 第78-80页 |
·改造限制因素 | 第80页 |
·改造优势因素 | 第80-81页 |
·改造原则 | 第81页 |
·要素分析 | 第81-83页 |
·层高分析 | 第81页 |
·场地分析 | 第81-82页 |
·人群活动分析 | 第82-83页 |
·改造方案 | 第83-94页 |
·“点”层面设计 | 第83-87页 |
·“线”层面设计 | 第87-90页 |
·“面”层面设计 | 第90-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结论 | 第96页 |
·展望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6页 |
附录 调查问卷 | 第106-1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