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1 绪论 | 第16-28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9-2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0页 |
·理论研究综述 | 第20-25页 |
·文献的范围 | 第20-21页 |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 第21-23页 |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 第23-25页 |
·研究的范围及其定位 | 第25-26页 |
·研究的范围 | 第25页 |
·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定位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26-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结构安排 | 第27-28页 |
2 人才及相关概念的理论辨析与理论界定 | 第28-42页 |
·不同视角下的人力资源概念的辨析及理论界定 | 第28-30页 |
·人力资源的概念:狭义的视角与广义的视角 | 第28-29页 |
·人力资源的概念:能力的视角与人的视角 | 第29-30页 |
·人力资源概念的界定 | 第30页 |
·考虑存量的人力资本概念 | 第30-33页 |
·人力资本概念的辨析 | 第30-31页 |
·人力资本的存量 | 第31-32页 |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关系的界定 | 第32-33页 |
·人才概念的本质辨析与理论界定 | 第33-35页 |
·人才概念的辨析 | 第33-34页 |
·人才概念的界定 | 第34页 |
·人才的本质属性 | 第34-35页 |
·人才资源开发、人才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辨析 | 第35-40页 |
·人才资源开发概念的辨析 | 第35-38页 |
·人才资源的个体开发与整体开发 | 第38-39页 |
·人才资源开发与人才资源管理的辨析 | 第39页 |
·人才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投资的辨析 | 第39-40页 |
·人才资源开发的途径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3 国有林区人才资源及其开发状况分析 | 第42-60页 |
·基于统计数据的国有林区人才资源状况分析 | 第42-51页 |
·人才数量状况 | 第42-44页 |
·人才质量状况 | 第44-45页 |
·人才结构状况 | 第45-51页 |
·基于调研数据的国有林区人力资本存量状况分析 | 第51-53页 |
·受教育年限法 | 第51-52页 |
·调研数据来源 | 第52-53页 |
·研究结果 | 第53页 |
·基于调研资料的国有林区人才开发状况分析 | 第53-59页 |
·国有林区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53-55页 |
·制约人才开发工作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55-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4 国有林区人才开发效果评价——使用效益和效率的实证研究 | 第60-87页 |
·人才开发效果评价的内容及方法述评 | 第60-62页 |
·人才资源使用效益的实证研究 | 第62-69页 |
·人才资源使用效益评价方法 | 第62-64页 |
·国有林区整体人才资源使用效益评价 | 第64-66页 |
·国有林区内部各林业局人才资源使用效益评价 | 第66-68页 |
·国有林区分产业的人才资源使用效益评价 | 第68-69页 |
·人才资源开发的效率及其测算 | 第69-85页 |
·人才资源的配置 | 第69-71页 |
·效率及人才资源开发效率 | 第71-74页 |
·DEA方法的效率测算模型 | 第74-78页 |
·国有林区人才开发效率的测算 | 第78-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5 国有林区人才流动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的实证研究 | 第87-103页 |
·理论分析 | 第87-91页 |
·人才流动对于人才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 第87-88页 |
·人才流动的经济学分析 | 第88-89页 |
·人才流失的分析——理性看待国有林区的人才流失 | 第89-91页 |
·调查研究设计与样本情况分析 | 第91-93页 |
·调查研究设计 | 第91页 |
·样本情况分析 | 第91-93页 |
·人才流动频率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93-97页 |
·人才个性特征与人才流动频率的关系 | 第93-95页 |
·人才外部特征与人才流动频率的关系 | 第95-97页 |
·人才流动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97-102页 |
·变量选择 | 第97-98页 |
·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 第98-99页 |
·人才流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 第99-100页 |
·模型估计结果及解释 | 第100-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6 国有林区人才开发的对策建议(一):基于人才的使用效益和开发效率的考虑 | 第103-111页 |
·研究框架设计思路 | 第103页 |
·完善人才的教育培训 | 第103-107页 |
·学校教育是国有林区人才形成的根本途径 | 第103-105页 |
·在职培训是国有林区人才形成的重要途径 | 第105-107页 |
·积极发挥其他成才途径的补充作用 | 第107页 |
·促进人才在高级化的产业结构下分布合理 | 第107-110页 |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 | 第107-108页 |
·人才内部流动机制的探讨 | 第108-109页 |
·国有林区促进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对策 | 第109-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7 国有林区人才开发的对策建议(二):基于吸引人才和人才流动的考虑 | 第111-123页 |
·研究理论框架设计思路 | 第111页 |
·提升人才开发的动力 | 第111-114页 |
·国有林区人才开发的动力分析 | 第111-112页 |
·提升企业家重视人才开发的动力 | 第112-113页 |
·长、中、短线的政策建议 | 第113-114页 |
·优化经济社会环境 | 第114-117页 |
·夯实人才措施实施的经济基础 | 第114-115页 |
·改善国有林区人居环境 | 第115-116页 |
·实施以待遇补偿艰苦条件的短线对策 | 第116-117页 |
·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 | 第117-119页 |
·建立合理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 | 第117-118页 |
·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 | 第118页 |
·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制度 | 第118-119页 |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 第119-122页 |
·加速培育和发展国有林区规范化的人才市场 | 第119-120页 |
·做好国有林区"智力回流"工作 | 第120-121页 |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国有林区就业 | 第121-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结论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2页 |
附录1 人才资源使用效益计算数据 | 第132-134页 |
附录2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人才流动调查问卷 | 第134-13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