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中国贵州、云南、广西炭疽菌属真菌多基因分子系统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缩略语表第11-12页
1 前言第12-24页
   ·炭疽菌属的建立及概况第12-13页
   ·炭疽菌属与相关属间的分类发展第13-15页
     ·Vermicularia Fr第13页
     ·Gloeosporium Desm.et Mont第13-14页
     ·Dicladium Cesati第14页
     ·Ellisiella Sacc第14-15页
   ·炭疽菌属分类评价指标第15-22页
     ·形态学特征第15-17页
     ·寄主专一性第17-18页
     ·纯培养特征第18页
     ·无性型与有性型之间联系及配对型测试第18-19页
     ·分子系统学第19-20页
     ·次生代谢特异性第20-22页
   ·我国炭疽菌属真菌分类的发展第22页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2-24页
2 研究材料与方法第24-39页
   ·材料第24-26页
     ·标本采集及模式菌株收集第24页
     ·寄主专一性测试第24页
     ·试验用培养基第24-25页
     ·用具、试剂及设备第25-26页
   ·方法第26-39页
     ·显微形态及纯培养特征第26-29页
     ·单基因、多基因系统学分析第29-37页
     ·寄主专一性测试第37-3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9-103页
   ·标本采集与分离第39-42页
   ·贵州、云南、广西炭疽菌属真菌分子系统学研究第42-60页
     ·多基因分子系统学研究第42-48页
     ·炭疽菌属真菌单基因分子系统学研究第48-60页
   ·贵州、云南、广西炭疽菌属真菌培养学和形态学特征第60-100页
     ·贵州、云南、广西炭疽菌属已知种的鉴定和描述第60-75页
     ·炭疽菌属中国新纪录种的鉴定和描述第75-83页
     ·炭疽菌属新种鉴定和描述第83-95页
     ·炭疽菌属分类地位待定菌株描述第95-100页
   ·致病性测试第100-103页
4 讨论第103-114页
   ·贵州、云南、广西炭疽病的普遍性第103页
   ·形态学指标在炭疽菌属真菌分类中的重要性第103-107页
     ·分生孢子第103-104页
     ·附着孢第104-106页
     ·刚毛第106-107页
     ·分生孢子梗和产孢细胞第107页
   ·纯培养特征第107-108页
   ·寄主专一性第108-109页
   ·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对炭疽菌属真菌分类中的准确性第109-110页
   ·在贵州、云南、广西危害较严重的炭疽菌病原真菌种类第110-112页
   ·炭疽菌属真菌分类存在的问题第112-114页
     ·已知种的稳定—诠释模式第112-113页
     ·寄主专一性测试第113-114页
结论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附录第128-129页
 项目来源第128页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提交的学术会议论文及报告第128-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铃薯Y病毒新变异株系的克隆鉴定及马铃薯—病毒互作机制研究
下一篇:氧化铁—层状硅酸盐矿物二元体的形成、微观结构和表面性质